随着个人笔记越来越多,并且工作生活进入另一个阶段,近期不得不开始整理我的笔记,并且开始自己笔记系统的改造。那么笔记体系到底有什么用呢?我分享下我的看法。
我为什么要搞这个笔记?
这么多笔记有什么用?
这么多笔记怎么用?
为什么要做自己的笔记系统
在我研究生第一个学期,我对于自己的知识积累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在课上和课下,老师同学讨论的内容或知识,我都似懂非懂,基本都像是学过的,但又想不起来。后来随着课程深入,以及对研究生课程的逐步理解,我开始明白,Master的课程大多是对本科知识的再次拆解和深入研究,并鼓励学生从中尝试发现新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课程对于本科课程知识内容的延续性很强。那一整个学期,我都是在不停翻阅以前的课程笔记,甚至以前的作业,来帮助我能更深入理解每一个原理、每一个案例。然后我发现我的本科生涯,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笔记系统。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本子(买本强迫症),但每个都是写的横七竖八,甚至一个笔记本只有不到一半是写了字的。在翻阅过程中根本找不到自己想找的东西,更别说系统性的再复习了。那时开始,我决定要丰富自己的笔记系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早我使用onenote作为自己的主要工具,并且电子化了自己所有本科笔记。对笔记分别打上自定义标签(#XX),帮助我在搜索的时候能快速找到。后续换了用了OB做主力笔记工具。但是工具只是为了让积累过程更便捷,但是返回来,还是要思考,笔记系统或者知识笔记到底对我有什么用。
笔记到底用来干嘛的
个人知识体系以及个人知识库储备是用来干嘛的?能帮助我日常做什么?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里,这些主要为了几件事:
- 保证我的工作生活有序开展。 依赖自己笔记中的日周月计划(to-do list),合理规划我的工作生活行为,并将我动作产出的内容和笔记内容做好规划和结合。这类check-list的内容,是我的笔记中很重要的一块,并且推动我不停的在自己的笔记系统中更新、迭代;(可执行)
- 随时随地随手记录与自己有关的知识或感悟。 选择一个工具(Onenote\Obsidian\Notion) 开始累积内容,同时有固定的“笔记本”,可以让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收获(摘录、随笔)记录下来并留作后续整理。(需要有学习的习惯和计划);(可积累)
- 遇到问题时,有一个有序的、有层次的、有关系的知识库可以进行查阅。 可以通过标签、内容、层级对自己知识进行提炼、总结。这个场景是重要性很高倒是频度低的场景。当某事项对个人知识体系产生压力时,能不能快速地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查询到,很关键!(可查阅)
- 通过我的总结、笔记,建设一个可以分享的知识体系。 能够把各类内容进行关联,并且可以逐步将个人知识开放作为公共知识,这是挑战性很大并且我未开始的内容;(可分享)
其实每一块的需求,或者问题,市面都有专业工具可以帮助,所以工具选择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我来说,我的笔记系统就是能支持我如上4个大需求,就是非常合理的笔记系统。
笔记还能帮你干什么呢,实际并不能干什么。就是随手画画,整理,储存,查阅,再整理的一个工具
怎么才能合理利用笔记
明确了我的需求,那么怎么才能让笔记更合理地利用起来。或者说,如何让自己的笔记更有效的被利用起来。我总结了两个关键:合理的笔记分类与连续的笔记关系
笔记的合理分类
1、 计划区
首先,这部分是每天查阅每天更新的部分,更改次数最多。包括我的日、周、月计划。我不喜欢年度计划,因为执行性太低了,所以年度计划目前我没有放到这个区域。
2、知识沉淀区域
这部分是我整个笔记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所有笔记核心区域。相比计划区,使用频率会降低,但是重要度很高。根据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大概分为7块:数据分析、经营管理、生活经验、模型套路、读书学习、其他收集。这部分的分类,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内容进行分类,整体围绕[[MECE原则]]。但是一定要清楚,你的笔记,不可能把全世界的内容都分类进行。清醒一点,自己的笔记应该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是总结并描述你个人的。另外,这部分,我还有一个规划页,以月度置顶更新、新增等计划,并且关联至上方计划区。因为笔记都是需要整理的,有时候会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增删,也会新增很多新的笔记。每天、或者每周整理我觉得有一些过于频繁,如果你笔记很多并且有很高要求,可以做成周规划,并提醒自己即时整理。
关于笔记整理,实际没有什么过于复杂的内容,我会对本月新增的笔记进行清点。对于该笔记可以和其他内容关联但是未关联的进行补充,对于未完成的进行新的规划,同时对于分类进行调整。整理,都是为了未来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它,所以没必要化很多时间在这个整理上,因为在记录的时候,通过标签等内容已经做过初步的整理了。
3、 教程分享区
这块和上面没什么区别, 其实也都是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或者摘录。我希望能把内容做分享,不管后续是通过公众号还是什么其他东西。这块作为可以分享的知识内容存放区域。也是需要一个规划页,但是目前我还没做,毕竟,谁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做分享,所以这块笔记新增,全靠运气。
4、Inbox/闪念区
随手记录的内容放这里,随时记录,后续整理。更像是GTD常用的inbox概念,我很喜欢这个闪念区。
笔记内容要逐步关联,提升使用连续性和知识的关联性
笔记逐步多起来之后,发现知识还是没有有效应用起来,就是因为缺失了笔记间关联。所以关联性才是一个有效笔记系统的核心属性。那么这其中,核心作为串联器的,是”事务计划“ , 同时其他各区域都应该有相应规划,并汇总到一起进行计划。理想状态是能像项目一样,分节点去实现计划。例如我要写一个内容,那么什么时候收集材料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改,什么时候发。但是实际刚开始是做不到的,那就不如多使用周计划和提醒,来协助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内容是否都是联系的?我每日的工作应该是从上述区域的计划,以及内容给我的帮助。合理的使用路线就是,每天查看当日日程,调整修改,查阅内容及关联内容,帮助完成事务,随时摘录,并定期整理闲置笔记。是一个围绕着“planner”的一个知识沉淀系统。
其实笔记就是随时拿起来随时用,平常就只是一个放在那里的工具书。只有你的工具书越来越厚,你才需要更有效的整理。把最近要用的放上来,不用的放下去。把有用的放上来,没用的放下去。让自己能更有效率的查找,随时可以找到自己想讲的、想用的、想借鉴的、想分享的就是最好的笔记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