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河姑娘/文
柴静在《看见》中的一个观点值得我们去深思: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而同样的推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它们的主体都不曾变过——人。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一段历史,首先需要的,是学会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人。
看完《二十二》,你的反应是什么,或者说,你的感想是什么?
愤怒?怨恨?谴责?
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遗憾?愧疚?
亦或是渐渐平静?懂得尊重?开始铭记?
许多小伙伴看了,没忍住,也看了。
和我开始想象的基调完全不同,没有想象中的愤恨不平,也没有想要去表达的观点与证明的信息,一种微微的心酸感贯穿观看的整个过程,想哭,但是却又总被她们的平静、坦然、甚至可以说是积极与乐观一次一次地打动。
写这篇文的时候,想起了那开头与结尾的那场葬礼,白色的丧服,尖尖的坟头,还有讲诉者已然平静的口吻。
“阿婆真的过世了……”
当重看预告片的时候,一分多钟的短片,最心酸的、最深刻的仿佛就在这一秒钟都不到的画面,却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1980《三十二》
2014 《二十二》
2017 八人
这只是一组不完全的数据。在那场世界级的战争中,“慰安妇”这个名词所代表的群体绝不仅仅只是中国已知的32个人,还有许多的她们在受过巨大伤害之后选择在时间与沉默中度过,也许她们并不希望被打扰,但她们依然需要我们的关注;战争的罪恶从来都是无国界的,在韩国、在朝鲜、在东南亚,乃至于战争的源头之地日本,依然存在着“她们”……她们怎么样了?她们过得好不好?她们的要求是什么?她们的希望得以回复了没有?这些问题,源于战争而存在,而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至今石沉大海。而她们,却在时间里走向逝去与死亡……
问了许多小伙伴的观后感想。一位学姐的留言很让我印象深刻——片子的一句话我很感动,“她心底的伤很深,可仍对周围的人很好。”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它“平静”的方式,不愤怒、不抱怨、不打扰,只是单纯地了解,客观地呈现,目的很明确,为了更好地尊重与铭记。
我想起了白俄罗斯纪实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的那句话,“当她们谈论战争时她们不提及死亡,而是谈论爱。”
只是了解与呈现,单纯地、客观地……
没有孰对孰错的纷争……
无关表达,亦无关证明……
我想,这就是这部片子诞生存在的最大意义。
什么是历史?
——我觉得,历史从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一面之词,也不应该隶属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专制范畴,它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理性的、多角度的,它应该是一种平静的阐述,单纯的呈现。
“历史,应该“清澈”地被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