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的人其实挺可爱

作者: 图图1513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07:53 被阅读45次

    吝啬就是小气,吝啬的人历来不受欢迎,并且常常被人看不起。在文学作品里,吝啬鬼多是反面典型。不过仔细想想,吝啬的人其实挺可爱,至少是真情流露,听说过有人装大方,没听说有人装吝啬。

    学生时代,学习中外小说,老师会滔滔不绝地讲外国文学作品里塑造的四大吝啬鬼,包括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法国作家莫里哀的《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法国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的葛朗台、俄国作家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这四个典型,要么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要么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要么“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其执著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要么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子砍。这四位的凶狠、狡黠、多疑、迂腐,被作家的生花妙笔一渲染,就深入人心,赢得万千读者的鄙视和唾骂。

    中国的文学作品里的吝啬鬼形象,著名的有《围城》里的李梅亭,《一文钱》里的徐复祚、《庄子》里的监河侯、《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严监生。老师讲到他时无不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用,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平常人们说某某人吝啬,就骂他小气鬼。而且骂人的人还要满脸的不屑。

    《世说新语》里的《俭啬》篇,生动形象地记载了魏晋贵族士大夫的吝啬刻薄、一毛不拔。如豪门大户王氏家族的王戎,位列“竹林七贤”,贵为司徒,不缺钱却视财如命。女儿女婿从王戎那里借了一些钱,后来女儿回娘家,他看到女儿就不给她好脸色,心疼钱啊,直到女儿还了钱,才高兴起来。侄子结婚,他送了一件单衣做贺礼,过后又把那件单衣给要了回去。王戎名下的田产房屋、仆役无以计数,账册都堆积如山,他常常在深夜里点着灯烛,和妻子一起对着账册算算自己有多少财富。最典型的一个细节是,“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从这些违背常理的怪异行为,我们可以断定这些以吝啬名世的人,都属脑子有病。

    吝啬成性暴露了人性的恶的一面,自私、贪婪、执拗,吝啬到极致,已经扭曲了其人性和人格,这成为一种恶德,遭万人唾弃。

    我说吝啬的人可爱,是说其真,不做作,不虚伪。总比虚情假意好。与王戎相反,同时代的孔融留下的是许多展示人的美德的好故事。好故事之一就是分梨。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大人们都不明白他为啥这样分。孔融解释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该给哥哥吃。还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是一个四岁的孩子的言行举止,后人看了之后无不拍手称奇,能这样想问题做事情,遑论十四岁,就是四十岁的人也未必想得到做得到啊。

    我对这样流传一千多年的老鸡汤甚为怀疑和反胃。人们提起这个故事无不赞美,是因为它教育人从小要懂得礼让。我怀疑和反胃因为不真实,一个四岁的孩子真的如此懂事真是这么想的吗?如果是真的,我们在地球上几十亿人里找找有没有第二个第三个?一个四岁的孩子悟透了人生,其理智和见解已达人种的顶峰。后面就没有再活下去的意义了。所以我严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质疑编写流传这个故事的人的用心。

    这在传导一种什么思想呢?要四岁的孩子分梨,他可以挑那个最大的梨,因为他有这个处置权。他没有,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吗?他要是挑那个最大的梨,是不是就得不到大人的夸奖了?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就违背自己的内心,这不是从小教育人要违背内心做事吗?吝啬固然令人憎恶,而虚伪做假的流毒或许更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吝啬的人其实挺可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bb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