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带回家》连载,作者:李宏诗
集中注意力于生物节律能治疗哮喘病
美国新泽西州的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大学心理生理学试验室最近进行了“生物反馈”试验。何为“生物反馈”试验?这种试验就是让人们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生物节律。该大学进行的试验是让人们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心脏节律。
一个三十来岁的妇女坐在一台仪器前,凝视着仪器屏幕上显示的自己的心脏节律曲线。指导试验的科学家保罗·莱勒在旁指导说:“放慢呼吸……再放慢呼吸……好,再看你心脏节律曲线。”
那个妇女从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心律曲线在加大波动,节律在重新调整。莱勒又说:“保持这种呼吸节律,使曲线稳定下来。”
这种试验或训练持续了20分钟。这个妇女是2003年秋参加试验的22名志愿者之一。这22名试验者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年来为30岁-50岁,都患有慢性哮喘病。他们平时都呼吸困难而且咳嗽。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常常需要吸入以类固醇为基础的药物,但仍每星期发作一两次。
保罗·莱勒认为,“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他们改善病情。他在两年前已证明得这样一点:上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这种技术能增强肺功能。但该技术是否适用于治疗哮喘则尚待证明。于是他请22名哮喘病患者参加试验。参加“生物反馈”试验的这22人在10个星期内每天如上训练两次。
莱勒说:“经过10个星期的‘生物反馈’试验,这些患者的平均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同对照组(由不进行这种训练的23名哮喘病患者组成)相比,他们的哮喘病发作次数减少了一半。”
莱勒今年8月在美国《胸腔》月刊上公布了这一惊人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方法虽然对哮喘病具有短期治疗效果,但它是否也具有长期疗效?保罗·莱勒现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他希望国家卫生研究院能资助他进行进一步研究。
减轻被严重烧伤者的疼痛
这个年轻人戴着头盔,同时用手敲击着键盘,头盔屏幕上出现的图像使他沉浸在一种三维空间中。那是极地的情景,由冰川、血屋和人物。
他可不是在玩电脑游戏!因为在他“玩”的同时,一名护士在旁小心的帮他揭开绷带。几个星期以前,一次爆炸事故使他受到了3度烧伤。
在一般情况下,治疗这么严重的烧伤需要服用大剂量的止痛药。但服用止痛药也存在着危险,因此服用的剂量是不能够随意增加的。所以烧伤病人只能忍受剧痛。
但现在,这个年轻人不用忍受剧痛了:他只服用了标准计量的止痛药,但治疗时他并没有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痛。
2000年,在西雅图医院深度烧伤科,神经心理科医生亨特·霍夫曼首次试验了一种以“虚拟现实沉浸”法为基础的镇痛技术。作为华盛顿虚拟现实治疗法研究者新的主任,霍夫曼1993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这种镇痛术。他曾用这种技术在患有恐怖症的患者身上做过试验,取得了成功。
接着,他想测试这种技术的镇痛效果,以使患者免去服用镇痛药之苦。为此,他同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合作开发出了“冰雪世界”程序,并劝说两名年轻人参与初步试验。在这两名年轻人中,一人年方十七,面部和腹部被烧伤,另一人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年轻人。
亨特·霍夫曼在治疗之后问后者:“你能评估一下疼痛的程度吗?”后者在一只刻有0—100的标尺上指了指38这个数字,也就是说他治疗时的疼痛程度为38度。而如果治疗时仅服用镇痛药,他的疼痛程度就会使90度至100度!这是否得益于虚拟现实情景?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在第二天这个年轻人换绷带时,医生让他玩普通的电子游戏。这时,这个年轻人的疼痛不断加重,一直加重到91度。换言之,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与“沉浸于三维空间”相反,玩普通的电子游戏对减轻疼痛感没有任何作用。
接着进行的30来次试验确认了“虚拟现实沉浸”法的镇痛效果不会因重复使用而减弱:如果患者每天采用“虚拟现实沉浸”法镇痛,疼痛的减轻就会持续下去。
霍夫曼于2000年在一份杂志上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方法的镇痛效果已在数十名患者身上得到验证。所以,‘虚拟现实沉浸法’是可以作为辅助镇痛疗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