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思维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反诘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所以他在教育中采用对话、思辨的方式,一步步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教育思想包含审辩思维的五重学习水平层次:
层次1:博学,指学习要广泛涉猎;
层次2:审问,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层次3: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层次4: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层次5: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目前,学术界对审辩式思维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个体对某种现象、结论、主张的真实性、准确性、适用性等方面作出的审慎判断。它具有批判性、公正性、合理性、反思性、建设性和决策性六个特征。可见,它不是简单地对其命题进行驳斥,也不是一味地对其进行否定,而是一种思维的全面审视,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是一种理念的整合与重构。
学会“质疑提问”,是审辩思维的逻辑起点。
学会“推理论证”,是审辩思维的关键能力。
学会“表达观点”,是审辩思维的外显技能。
【摘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566892246640799&wfr=spider&for=p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