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商业思维做公益

用商业思维做公益

作者: 猫女杜瑜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21:19 被阅读249次

今天节选一段刘润老师的文章,读一读他和他的微软前同事是如何用商业的思维做好公益事情的。
用他文章的结尾来开个头:欢迎成为一位社会企业家。
以下节选自刘润:http://blog.run2me.com/runliu/

杰出的商业发展创造了中国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创造了我们需要的每一样物质。商业在真切地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公益人士伟大的爱心和行动不断使城市和农村、健康和疾病、沿海和内地、富有和贫困缩小差距,让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可学。商业创造财富,公益优化财富。

一个孟加拉人选择了:公益模式的商业,而另一个美国人则选择了:商业模式的公益。前者叫做穆罕默德·尤诺斯,因为孟加拉乡村银行,这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那个叫做约翰·伍德的美国人则据此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并荣登《快速公司》杂志20大“社会企业家榜”。

穆罕默德了的故事现在家喻户晓。而关于约翰·伍德,也许你听说的不多,但当你读完他的书《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一名微软高管的意外人生》后,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感受到,他给公益所带来的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上世纪末,约翰放弃了微软的高薪职位,创建了非营利慈善组织“阅读空间”,旨在提高尼泊尔、印度、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非洲等地区的文教水平。目前,该组织已捐赠了300万册图书,兴建学校300所、图书馆3600余座,并通过助学金使2000多名女孩重返校园,有100多万儿童从中获益。
  “他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的事业”。
  约翰从微软亚洲地区高管的位置辞职(他在中国最大的一件事是1998年协助安排比尔·盖茨访华并发布“维纳斯”计划),在35岁人生高峰时激流勇退,去尼泊尔骑着牦牛给那里的小孩子送书。这似乎是传奇故事里才有的情节。但是他带去的其实远远不仅是书,而是他在微软7年所培养的商业理念和方法论。
  
  
  商业 + 创新
  
  比如创新力。他创新地提出了“合作投资”的概念。约翰认为,如果你完全出资捐赠,通常不会获得别人最大的关注和效果,因为他没有付出。这就像一个经典的案例:旅游业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租车者自己保养过租来的车,因为车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不会花心思做长期维护。约翰这种受捐赠者必须付出的模式,让他捐赠建立的学校、图书馆运营得更好。
  创新是商业的重要推动力,对公益也是。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R&D的费用是列在“资产”一项的,足见商业社会里创新的重要。在商业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不绞尽脑汁逼迫自己创新,就会被竞争者抢先。所以,商业“逼迫”管理人员培养优秀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运用在公益会怎么样?
  举一个例子。
  我认识的两个组织都是做捐书活动的。组织甲,它的募书方法是在繁华地段常设捐书点,然后在互联网上号召、校园里贴海报散发传单。然后招募志愿者进行分拣,再用另外募集的资金把书籍运送到合作学校。但是他向我抱怨,他做得非常累,而且花费不菲,但是根据目的地学校的反馈,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书籍单一,两大类:中小学课本、四大名著。如果是我,估计下意识捐的也是我一直想扔但一直没扔的中小学课本,以及放了10年估计也不会再翻的旧版四大名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看这些书有帮助吗?如果有,图书馆只有这些书能有多大帮助?
  另外一个捐书的组织乙的想法不一样。他知道即便是区级图书馆,每年都要淘汰不少旧书,大图书馆每年淘汰的书更是好几万本。所以他就一家一家跑图书馆,和馆长说明要收集他们淘汰的旧书捐给山区的孩子。馆长们非常高兴,本来把这些书处理掉就是一个大难题,现在处理旧书还能做好事,何乐而不为?这个组织还和出版社联系,希望出版社能把他们没有卖出去、占库存的图书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的方式捐给山区小学。出版社也很高兴,积极回应。这样,这个组织就以非常高效、廉价的方式获得了多样的新旧图书。
  有好心就能做好事吗?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不行了。思路决定出路,也在公益中适用。
  
  商业 + 管理
  
  另一样法宝:约翰从微软带去给公益的就是管理。他在做正确的事情,管理帮他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约翰在“阅读空间”雇人的时候熟练地使用在微软养成的技巧和习惯,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如他的前任老板史蒂夫·鲍尔默一样重复着“成效、成效、成效”;熟练地使用微软市场手段把组织成绩作为邮件签名档,运用微软高层常用的批评观点而不是人的技巧,把所有业务数据了掌于胸,构建一支优秀的、忠诚的、有共同愿景的团队……对了,他在微软重要的一课是诚恳、忠诚,这是他陪鲍尔默晨跑时学到的。最终,他想缔造一个“非营利性的微软”。
  这些都是在商业机构中不能再熟悉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在公益组织中能做到吗?
  再举一个例子。
  今年3月,我和我的团队在运行“捐献时间”公益平台到驾轻就熟的稳定发展阶段时,遇到了一个重量级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愿意投入大约30名专职人员来帮助“捐献时间”的发展。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重大合作,核心团队产生激烈争论。有的成员不希望大机构介入,觉得这样就会冲淡了“捐献时间”原创团队的名声。但是也有团队成员赞同,认为新的资源对长远发展有利。
  我也是个狂热的公益行者,我也是个地道的商业动物,我崇拜彼得·德鲁克(他有一句名言,“最优秀的管理者来自非盈利组织”)。在管理学上有“成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理论。我请教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的授。教授建议我把“捐献时间”的发展用商业的思路来考虑,以前使“捐献时间”发展的“成长因子”(商业管理的方法、创意、经验、方法论等)今天已经抑制了其发展(我们只是业余时间来做,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经验已经成为瓶颈),如果这样,需要引入新的“成长因子”推动其进步。
  我们最终排出团队个人感情因素,和新的“成长因子”央视全面合作。4个月后的今天,磨合稳定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志愿者注册、活动数目、受助人数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央视的推动力量充分体现。截至目前,“慈善1+1”一共有33881位志愿者注册,1426位志愿者参加活动,捐献了9658小时,53209人受益。
  
  约翰是对的。商业的方法论、理念,在公益领域发出的光芒,异常夺目。这些往往是一些没有竞争压力的非营利组织所容易忽略的。
  
  当然,约翰的传记里有很多精彩和感人的内容,可分为1/3的商业经历+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他的经验也非常有价值:“阅读空间”作为一个新慈善组织是由IRS(美国国税局)批准的,并申请了501(c)(3)资格(捐赠减税的凭证),其投资者大名鼎鼎,如网景共同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蒂诺等。他在全球各地跟孩子们接触的故事也很引人入胜:“阅读空间”的团队在当地要花许多时间坐公共汽车拜访村庄,与社区协作商议配套捐助项目最理想的合作投资方式,骑摩托车穿行在土路上,走访不能负担女儿学费的父母等。
  他对生活本身也有了更深的感悟,40岁的时候,约翰送给自己一件礼物——奉献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他在书中最后写道,“我摒弃了重回技术领域的念头,我已经真正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将比从前更有准备地走下去。我感到很幸运,我知道我是谁,我想做什么,并通过这条准绳衡量我自己。”
  约翰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他说,可能有几千人排着队希望加入微软,但是不会有很多人排着队去尼泊尔送书。所以他觉得尼泊尔的孩子更需要他。但是我想,需要他的理念的人,远远比需要他的书的人更多。
  欢迎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商业思维做公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cn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