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一系列“问题”时:
如临大敌,看向问题,制造问题,成为问题。
所以,别杠!怎么让问题可谈?
很庆幸自己能转行做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她给了我更多视角,以“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指引下出发,展开探索。

比如,当面对被定义的诸多“问题”,如果我们聚焦在是非、真假、正误上,那通常就面临着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其实容易将人带入一个对立且非常局促的逼仄的感觉里。这个时候,带来的会是无力迷茫,很难去发挥人的一个创造力。

所以,我们咨询的重点也决不是为了要找到唯一的真相作为答案。而是带来访将问题拓展成议题。

议题和问题不一样,议题引发讨论,带入可交流的而不是卡死的状态,从而远离逼仄的洞穴而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需要在这之中激发自愈力,而不是提高治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