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的《织锦记》,后来到现代黄梅戏的《天仙配》,都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作品逐渐就发展出了爱情主题,而且在我们现代版的天仙配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七仙女并不是受玉帝的委派来找董永,而是她在天上看到董永的诚朴、至孝之后,深受感动,爱上了董永,是主动下凡来和董永结为夫妻,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幸福。
但是由于织女的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违背了封建社会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样的一种婚姻礼教,因此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遭到天上世界的干涉,结果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这是由董永这个故事不断的发展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一篇作品叫《东海孝妇》,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在不少古籍里面都有记载。故事是这样的。
原文(略)
译文:
汉代的时候,东海有一位孝妇,侍奉婆婆非常的孝顺周到。她的婆婆就说,儿媳妇这么辛劳勤苦的来侍奉我,但我已经老了,何必为了贪念风烛残年而连累年轻的她呢?于是就上吊自sha了。
婆婆的女儿就告到官府,说是儿媳妇杀死了婆婆。于是官府就把孝妇抓走。进行严刑的拷打逼问,孝妇不堪苦楚,她受不了这种毒打,屈打成招,承认自己害死了婆婆。
当时有一个狱吏,姓于。这个于公就分析说,这个孝妇奉养了婆婆十多年了,而且远近闻名的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怎么会杀她的婆婆呢?肯定就是一个冤狱。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于公很失望,痛哭而去。
这个孝妇被杀以后,三年不下雨,大旱。后来新的太守来了,这个于公就告诉新太守,这个孝妇是被冤杀的,之所以郡中三年大旱,原因就在于此。
于是新太守就到了孝妇的墓前进行祭祀、哀悼,结果天马上下起了大雨,当年大丰收。最后作者又做了补充的描写:当地的老人说,这个孝妇名字叫周青,她临死之前,车上载着十丈高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五面旙旗,周青就发下誓愿说,如果我是有罪的,那么被杀以后这个血当往下流,如果我是冤屈的,血就要逆流,就是要往上流。结果行刑的时候,周青的雪青黄色,顺着竹竿和旛旗往上流,流到最高处又往下淌。这个细节的补充进一步来说明周青的冤屈。
这个故事很多读者肯定觉得似曾相识。关汉卿的著名的杂剧《窦娥冤》,就是根据《东海孝妇》进行改编的。但关汉卿的杂剧又根据当时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丰富了作品的社会内容。但主题和《东海孝妇》是一脉相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