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语说:“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说明悟性的重要!人人都希望成功,世界上成功的人一定是悟性高的人。那么,古人造这个“悟”字,是怎么表现的呢?
一、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价值为“悟”
“悟”的左形旁竖心,表示用心揣摩,右形声旁“吾”,是“自己”的意思。“忄、 吾”合起来的意思是:一个人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把听到的、看到的,反复琢磨,分析、判断,化为自己的见解,使它成为内心强大的转化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就是“悟性高”的人。
我遇到一些很爱学习的家长,但是,有不少家长跟我说:“我花了很多钱去学如何教育孩子,可一回到现实中,遇到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我看到,一些家长在生活琐碎中,面对难以解开的生活阴影,一层、又一层的蒙复在心灵上,脸上的光泽一层层退去。这就是没有静下心来把学习的东西“感悟”一下。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理论用在这个人身上管用,用在另一个身上却不管用。我们要把学习到的理论,变成自己的东西。
比如,该不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着两种声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不管哪一种做法,方法对了,孩子就会受益,方法错了,孩子就可能会被耽误。孩子小,这就比的是家长的“悟性”。如果如果整日忙忙碌碌,凭情绪处理问题,或盲目攀比,效果不好也不反思,就会性灵汩没。 只能是雨过地皮干。心里的阴暗是任何化妆品都无法改变的,只有提升“悟”性!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天,有一位书生走夜路,碰到一位仙风鹤骨的老人,于是结伴同行。走到半路,老者说:前面有一间屋子里的人,是个大学者。书生很好奇,问道:“您怎么看出来的?”老者回答说:此人“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书生听了,更加好奇,又问:“您帮我看看,我睡觉的时候,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呢?”老者迟疑了好一阵子,才吞吞吐吐地说:“昨天我经过你的居处, 说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黑烟,恍若乌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书生听了,恼羞成怒,气鼓鼓地自己走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玄”,倒值得世间读书治学之人奉为镜鉴,借以自省。就连书生的恼羞成怒也是值得我们自省的,如果那位书生修养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一定会从老者那里学到做学问的真谛。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见,张口闭口,无非陈词滥调,那就只有冒黑烟的份儿了。
二、烦恼时是提升我们“悟性”的最好时机
处世之道、识人之法、关系之学、成功之谋、方圆之经、家庭教育之道等等,都是需要我们感悟的。而当我们处在“瓶颈“ 或摆脱不开烦恼时,都是提升我们“悟性”的最好时机。提升“悟性”的方法, 首先要去除抱怨情绪。莱布尼茨说:“宇宙中有一条最简单的律则,那些不美好是为美好而存在的。”在现实世界的中,有些邪恶超越善的时段,但最后总要归于善,而非归于邪恶、阴谋、共毁。我相信这一点。我们要勇敢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静下心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提升自己突破瓶颈的“悟”性,从“情感的奴隶变态为面目可憎”的无知中走出来, 让自己和自己处在和谐状态。
说到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我想起本文开篇引用的一句古语:“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这句古语很有鼓动性地表明“悟”性的重要,但没有学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很难有深刻的感“悟”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不是绝对的。我们要学会掌控利大于弊!
三、任何时候人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底线
人之所以痛苦,是侥幸的心理驱使自己去做错误的事情。所以,即使身为高官,也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有不触犯法律的底线。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自己可以买鱼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如果为官不明白这一点,就可能引火烧身,连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丢掉,公仪休因为看得透,所以放得下,这种安分守己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是从“悟”性中获得的定力与修养。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有人奉承你的时候,能够不飘飘然,能够防微杜渐,公仪休就是善悟之人。他廉政守法被流传后世。
事有千千疑结,情有种种疑窦。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悟性,不肓从,才能不迷茫。
好运总是青睐于有“悟性”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