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其实看到了很多人都在争论,很多人为这个辩解,很多人又在为那个去理论。群众做的每件“正确”的事情却往往被另一部分有思想,“理性“的人来添加了很多属性。以致于我在思考什么是理性、独立的思考。在我的一点点想法看来(不想冒犯到任何人,哈哈),所谓得了理性的思考,独立的思考,也不过可能是出于个人或者站在自己利益上的集体去做合乎情理的事情。
在某种场景下,你觉得你在独立地思考,发表了恰似合乎道理的言论,可能也是基于这个社会的“反向洗脑“而已。我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双方都觉得对方被洗脑了,觉得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而最有趣也是最悲哀的事,他们对彼此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众所周知的是:情绪是可以被煽动的,问题是可以被制造的。而我们对事物采用的方法论和认知也往往是被教育的、被灌输的。(比如乌托邦小说,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当然,它肯定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但它也是遮蔽世界的工具。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独立思考的主体。或者低情商的说,人本身就是一个被塑造、灌输,规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理性和独立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对自己这么些年学到的,成长的、带有偏见的想法的一种笃定——我觉得包括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没有什么是非之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何尝不是对人类自认为独立而有理性的一种嘲讽呢?就如同每个人其实都是困在井底的青蛙,明明看到的大多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抬头看的天空,白云都是设定好的),我们却认为我们站在了独立思考和理想的层面上。有一句话叫”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这不也是一种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真实呢?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井底之蛙的困境当中呢?过去的我们生活在【不让你知道信息】的环境下(这种环境可能清楚的知道我们被限制了),而今天我们面临的可能更多的是【信息巨量,扑面而来】的环境下,那就是让你看到你只应该看到的。,让我们被很多无效的信息包围。储殷教授说这种世界是信息过载却空前单一的世界。大多数人喜欢商业化制造出的糖果,而不愿意去真正的静下心来,去学习、去创作、去讨论、读一些可能有难度的,可以给自己益处的书籍等。
在我看来,解决之道就是应该回归真实,而不是沉溺享受在抽象中。理想,信念,道德这些是社会塑造,而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是独属于自己的真实,也就是直觉、感受以及真实的社会关系。当一个信息过载,宏大叙述遮蔽社会真实的时代,直觉和本能往往具有更真实的意义(无论这种是对是错)。只有在个人的微小,私密的环境中,才有可能逃脱来自于互联网对个人的灌输和强塑的认知。
当然,正如储殷所说,私人生活也是被权力所规定的,但毕竟每个人的个人的内在体验,心灵活动是具有独特的属性在其中,这种属性才使得我们成为有希望的人。(从这个层面来讲)。只有在具体的人,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抽象的人或者抽象的世界)才能成为个人的人格。而活在抽象的环境中,所谓的独立思考也可能不过是你看到的,只是想让你看到的世界(井底之蛙)。
这个时代,人越来越生活在虚拟中而不是现实,越来越活在抽象中而不是具体里,我们时常认为的是远处的雨要比目下的雨下的更密集;遥远的哭声太多,那么何不看看近在眼前的泪与笑呢?
写到这里,我想说,这篇文章所用的一些词,比如井底之蛙只是一种描述,没有对任何人有着恶意,侮辱的意思,所思所想也不过是我个人的偏见而已。诚然,我们不应该做一个冷漠的人,不应该漠视生命;应该做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虽然这种良知可能也是一种社会化教育的结果);应该做一个勇敢的人而不是英勇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