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到一句话:“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
深刻反思,我觉得自己以前不太幸福,至少是不太会感受幸福。
为什么呢?
好像是因为一直忙着进步、忙着追求,却没有认真去体会幸福。错误正在这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不是追求来的,更不是达到某个条件才能实现的东西,譬如,考上了研究生,有了好工作,有了美好的爱情,结了婚生了子,或者有了很多很多钱,等等。
就在昨天,人到中年的我,似乎突然灵光一闪,意识到幸福就是此时此刻我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我不需要任何其他人或者其他条件来实现幸福,我只需要敞开心灵去感受——让身体里每个细胞丰盈、生机勃勃,打开灵魂的每一个“触角”去感受——感受和接收生活里美好的东西。
以前总觉得生存要紧,成长是第一要义,忽略了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凡是能力,不培养就不发达,甚至会严重退化。人到中年,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幸福能力很值得怀疑。
现在醒悟,或许还来得及。
想想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终究都要去的。苦苦过一生,实在不值。所以,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你也许会说,我要啥没啥,如何幸福?
其实,幸福很跟外在的东西关系不大。说白了,幸福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我要好好过日子、好好感受生活的心态。
来讲讲我姥姥和奶奶的故事吧。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起她们两位老人家,虽然她们都已经故去,但她们仍然活在我心里。
众所周知,她们那个年代的人都不容易,物质极度贫乏,而且我姥姥和奶奶都是少时就失了母亲,更不容易。我姥姥的妈妈是妇女主任,做过抗日工作,后来被还乡团打成重伤致死,死时我姥姥才七八岁。我奶奶的妈妈是生孩子难产死的,去世时我奶奶不过十岁,后来奶奶的爸爸带着她弟弟闯关东去了,留下她一个人跟着叔叔们生活。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作为没妈的孩子,她们的童年该是多么地暗淡凄凉辛苦。后来她们俩都跟其他农村女孩一样,早早嫁了人,生了很多孩子,一直在农村生活,土里刨食,忙忙碌碌,大半辈子只得温饱,老了日子才渐渐有了起色。
但现在我回想起来,物质条件差不多的她俩,姥姥的生活似乎更幸福一些。为什么呢?好像差别主要来自于一些细节。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每年天一冷下来,姥姥就把家里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温暖如春,八仙桌下放着橘子树的盆栽,上面挂着绿绿的果子,锅里煮着吃食,冒着丝丝热气,一进屋身上的寒气全没了,只觉得温暖舒适熨帖。每到春天,姥姥屋门口的玫瑰花就如期开了。不知为啥,姥姥种的花长得特别好,植株有一人多高,上面挂满花朵,粉红色的花有碗口那么大,香气氤氲。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阳光撒进来,只让人觉得日子清幽静好。
跟姥姥比,听说奶奶年轻的时候爱抱怨,不太讨人喜,但在我长大后,印象中的奶奶也是经常笑眯眯的,算是个和蔼的老太太。但我似乎只记得她热情好客,孩子们去了她那里,她就拿出好吃的给我们,至于她自己的生活,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所以回想起来,我很难感受到属于她自己的一点小幸福。
这么想来,幸福是什么呢?也许就是平淡艰辛生活中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抹暖色吧。有的人把这暖色调得足足的,浸润了自己的心,并发散给周围的人。有的人则不在意,没有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抹暖色,自然暖色调就出不来,日子就素面朝天,虽不至于可恶,但总归缺些意味和景致。
日子素面朝天都不够好,可能这就是女人需要化妆的缘故吧。
话扯远了。再回到幸福的话题上来。
无疑,姥姥和奶奶都是我爱的人,这样评价她们的生活作为后辈也许不应该,但我想反思是必须的。她们也曾年轻过,曾经路过过我的年纪。我在想,她们跟我这么大岁数的时候,是怎么过的呢?后来又是怎么过的?将来有一天我也要跟她们一样故去的,到时候我会有什么遗憾吗?我该从她们的生活中汲取什么教训?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比较她们俩生活的原因。
无疑,姥姥的生活对我更有吸引力。我愿意像她一样做一个为自己创造暖色的人。
真的,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想让幸福从我自己的心底生发——接受自我,拥抱自我,疼爱自我,既然不能创造丰功伟业,那就多多地为自己创造小确幸,并最终温暖身边的人吧。
如果说前半生我曾经努力地成长过,那么后半生我要努力地幸福。
愿你也一样!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