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纪律的交易者(10)

读书笔记:纪律的交易者(10)

作者: 若云的心灵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0:41 被阅读0次

    第十章  记忆、联想、信念如何管理环境资讯

    交易亏损时,我们会把注意放与交易亏损无关甚至相反的资讯上。

    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存在就是影响物理环境的力量,我们占有的空间,别人或其他东西无法占有。反之,物理环境影响我们的感觉,在我们和环境之间形成因果关系。你现在必须注意,后文是从最广泛的角度,为物理环境下定义,指的是涵盖我们身外的一切,包括别人在内的环境。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光是我们的存在,就为自己创造了经验,存在表示我们拥有鲜活的感觉,我们会成为一股力量,和环境互动,同时,我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会改变环境的构造和持续性。例如,我们的行动和行为会引发无穷连锁反应,把地形、地貌多多少少改变一点。即使我们不主动改变或操控环境,我们仍然占据空间,因而受到大气力量的影响,我们的呼吸也会造成大气层构造的变化。

    记忆以带电能量的形式储存

    和环境不断互动的经验会转变成电脉冲能量,以电脉冲能量形式呈现的经验会带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是正是负由环境对我们感觉的冲击而定。例如,婴儿哭泣是影响环境的力量,说得明白一点,婴儿哭声会变成影响附近每个人耳鼓的力量,环境对这种力量如何反应,会为这个婴儿创造经验,决定能量的正负,记录在婴儿的记忆中。

    “能量性质”指经验记录时是正电还是负电的相对性。例如,如果环境对婴儿哭泣的反应是抚慰、关心,让婴儿觉得需要会获得满足,那么这次经验就会在婴儿的记忆中,以某种程度的正情绪能量的形式记录下来,正电的强弱要看经验的强烈程度而定,也就是由环境对婴儿意识冲击的程度而定。愉快、快乐、欢乐和关爱的经验会以正情绪能量的形式储存起来。然而,如果环境对婴儿反应严苛,婴儿听到叫骂(对婴儿耳鼓的攻击),或是遭到责打造成皮肉之痛,对婴儿的意识形成爆裂的冲击,那么这次经验会在婴儿的记忆中,以负情绪能量的形式储存起来,负能量的高低由经验的强烈程度而定。

    储存记忆的能量性质基本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电荷的极性,可分为正电性、中性或负电性;第二种是电的强度,强度可能从极强正电性到极强负电性,极强正电性等于经历最大强度的欢欣鼓舞感觉,极强负电性类似经历无边的恐怖。你必须了解能量性质的观念,因为能量性质影响我们对环境本质所形成的信念类型,这种信念会进而影响我们对资讯认知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和环境互动的方式。

    正能量的性质

    正能量具有扩充性,会藉着创造有信心的感觉,促进心智成长或学习,进而产生探索与发现不可知事物的开放心胸。我把不可知事物定义为在物理环境中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尚未以某种形式进驻个人心智环境的事物。正能量会促使我们保持像婴儿一样对环境的天生好奇心。

    我们为了满足好奇心,和环境互动,产生经验,学习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对生活感到兴奋,因为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事物存在的道理,我们在环境中更有效运作的能力也因此提高。我们容许自己学习环境本质的程度,和心智环境中负能量的强度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我这样说时强调的是能量,因为内在环境中如果没有什么阻力,学习会相当自然的发生。换句话说,我们是否乐于学习新事物,让心智继续成长没有恐惧,负能量是关键因素。

    例如,高兴的把小孩抛在空中再接住,小孩会要求会求你一再这样做,这是小孩和环境互动,延长正面经验的方法。正能量具有扩充性,会强迫我们和环境互动,为自己产生更多的经验,我们的经验越多,学到的有关环境本质的体验越多,我们学到越多和环境本质有关的体验,越能更有效的和环境互动,越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达成我们的目标。正能量记忆会赋予我们有信心的感觉,让我们走出去,尝试新事物,促成心智成长。

    负能量的性质

    上例说的小孩,如果他第一次的体验是被抛在空中,但是却没有被接住,意外的掉在地上,他会感到恐惧,他不但不会要求你再这样做,反而会对你再来一次的建议惊恐逃避,他的行为会不同,当然是两种经验不同的结果。第一个例子里的经验很欢愉,小孩储存了正能量;第二个例子里的经验很痛苦,小孩储存了负能量。

    不论我们是否对环境施加力量(好奇心促成的行为),得到意想不到的痛苦反应,还是环境不认识我们(只知道我们存在的事实),却在我们身上施加力量造成我们的痛苦,这种经验都会形成负能量的记忆。痛苦的回忆会产生恐惧,促使我们把环境视为具有威胁性,将来可能造成我们更多的痛苦。我们把环境视为具有威胁性,等于类似状况中痛苦造成的经验记忆(环境中让我们恐惧的事情是我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东西)。

    正能量经验会产生信心和幸福的感觉,相形之下,恐惧会限制或抑制我们的行为和对环境资讯的认知。我知道读者偶尔都会体验过恐惧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恐惧可能导致我们逃离显然危机的状况,或使我们完全动弹不得,到了身体不会对明确的指令起反应的地步。恐惧会严重限制我们的选择,不管环境是以提供我们新经验的方式,还是以促使我们彻底避免一种经验的方式,恐惧都会使我们和环境资讯的互动方式,局限在记忆结构范围内。和环境互动会形成经验,经验会促成学习,如果我们根据个人的过去,体验环境提供的东西,或是完全避不体验,我们就不会学习有关环境本质的资讯。

    痛苦经验会产生负能量记忆,进而产生恒久的恐惧循环,因为我们避不体验,恐惧循环会产生不平和不满循环,我们避不体验时,就切断了学习时感受到的快乐。正循环具有扩张性,负循环却具有退化性,我们的痛苦记忆使我们不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有效学习如何和环境互动,从而体验比较快乐、比较满足的生活,因为我们无法学习我们需要知道和体验的不同事物。

    恐惧限制我们的行为范畴、限制我们对环境资讯的认知。恐惧限制我们行为的情况显而易见,然而,恐惧影响我们认知的很多方式却不是这么显而易见,事实上,有些方式非常细致、难以辨认,除非我们学会如何寻找。身为交易者,你必须能够客观的观察,要客观的观察,你必须学会辨认很多种细微的恐惧,以免恐惧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摧毁客观观察的能力。这个问题我稍后会十分深入的详细探讨。然而,在我深入探讨前,你必须了解联想的本质,以及认知内在心智环境与外在物理环境之间,如何产生能量循环。

    联想

    联想似乎是我们思考方式的本质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会自动把类似形态的环境资讯连接起来。这样做基本上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根据若干明显的特性,为人物和事物标明和分类为相关类别,我们根据性别、肤色、发色、职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等等,把人分类为不同团体后,接着会把和团体有关的知识与经验,跟拥有相同特性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联想在一起。例如,如果我们跟肤色不同的人,有过痛苦经验。我们会自动的把每一个有这种肤色的人,都跟这次经验的性质联想在一起。

    第二种方式是把外在感觉资讯和若干事件联想在一起。我们会自动把闻到、尝到、听到或看到的东西,和主要经验的能量素质联想在一起。例如,小孩挨打时,会把无意间感觉到的其他环境资讯和痛苦联想在一起,他听到、闻到、尝到和看到的东西,全都会和打在他身上的力道强度结合。因此如果收音机上播放和他感受痛苦时的同一首歌,或空气中洋溢着一种相同的明显气味,他会把这首歌或这种气味和痛苦联想在一起。

    这些环境特点(某一首歌或某种气味)会和他心智环境中的负能量结合。小孩挨打时,甚至可能没有注意到这首歌或这种气味,因为他的注意力显然放在其他地方。然而,将来他听到这首歌或闻到这种气味时,自然会体验到挨打时的负能量。即使是很多年后,即使他最不喜欢想到那次挨打的经验,如果他听到这首歌和闻到这种味道,还是会让他回到当时,但是却像当下碰到一样,把经验从快乐变成愤怒、悲伤或罪恶感。

    同样的原则当然也适用正面经验,很多夫妻把“一首歌”和他们强烈的性爱或情爱经验联接,就是完美的例子,他们听到“他们的”歌时,心里会把那次经验和这首歌联想在一起。事实上,这首歌最后可能象征他们整个关系的素质,他们听到这首歌时,所有和这些记忆有关的回忆和情感都会流过他们的意识。

    联想是一种自动功能,会在心智系统中整理资讯,大部分联想都具有无心的性质,主因是我们会把正能量或负能量和各种环境因素联结,而且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这种事。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尝到或闻到一些东西,让自己感觉到情绪波动,却不知道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在意识里,不记得自己曾经把外在感觉资讯和主要事件结合在一起。

    物理与心智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接触“所有”既存的环境资讯,我们的感官无法一次性同时接收所有资讯(看到、听到、摸到、尝到或闻到)。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所有的资讯,那么我们一定有一些选择的机制,负责挑选,注意和考虑我们所关心的资讯。

    我们学到的东西会在内在和外在环境之间创造能量循环,我们把这种能量循环叫做认知,“认知”就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味觉和触觉,认识我们在物理环境中已经学会的东西。心智能量配合我们的实际感觉,根据我们已经学到的差别,把环境资讯区分、分类和组织起来。我们认识环境中已经学会的东西,是因为东西已经存在我们的我们心里。我们一定有一种接受这种资讯的心智架构——愿意为这种资讯建立架构,开放心胸加以学习,否则我们会认为这种资讯没有意义,而加以排斥或完全不予认知。

    区别

    区别就是分辨过去没有分别的环境资讯。小孩如果没有人教,就不会区分汤匙和铅笔,会把两样东西都放进嘴里,除非储存在他心智环境中的东西发挥认知力量,把两样东西区分开来。环境里的物体会释出和自己有关的资讯,让已经存在个人心里的认知加以辨别,除非个人是第一次体验这些资讯。汤匙和相关资讯在内外之间,产生能量循环,激发先前学到的区别,否则小孩会把汤匙和铅笔都视为可以放进嘴里的东西。凡是我们不知道、却可能存在环境中的东西,都是我们还没有学到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会分辨,就无法辨认环境释出的各种相关资讯。

    例如,如果我要开电脑,我的认知和专业电脑维修技师会大不相同。对我来说,电脑各个零组件释出的相关资讯几乎都毫无意义,因为我心中不存在任何意义,我眼睛看到的零组件似乎都属于同一大类,因为我没有学到不同零组件的区别,但技师会用大不相同的观点看待零组件,因为他了解不同零组件的差别,知道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了解就是用特殊方式架构的心智结构,让技师可以认知各种零组件。零组件会释出和本身有关的资讯,我却无法认知,因为我没有认知这些资讯的心智结构。

    学习解读市场、辨认机会是另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我们称之为认知的内外能量循环。交易者是造成价格波动的市场力量,因为大部分交易者没有事先规划交易,也不希望为交易结果负责,因此行动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恐惧影响。通常不知道恐惧会使他们能够认知的选择大幅减少,客观的观察家因为没有陷入恐惧循环,可以轻易的预测他们的行为。因此在某种市场状况下,众多交易者会因为那些他们害怕会发生,或者他们害怕不会发生的事情,试着做同样的事情,破坏市场均衡,迫使价格向一个方向波动。如果你还没有学会如何辨认这种状况,这种状况出现时,你自然无法辨认,因为认知要出现,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必须有能量循环存在。

    我敢说,每个人都有一次又一次阅读不熟悉素材的经验,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认知,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每次阅读,都在建立一种心智结构,让你可以认识上次阅读时无法预测的既有事物。换句话说,你每次阅读得到的所有新见解,都是你第一次看书时既有的东西,你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要到你创造能量循环,变成能够认知这些资讯时才能理解,否则的话,你就是认真看书,对你看到的文字也是视而不见,完全没有注意其中的见解。

    我们的认知和既有的现实环境之间,随时都有庞大的区别。以学会在最适当时刻要求客户下单的业务员为例,或以听声音就知道车子有什么问题的修车师傅为例,没有经验的业务员或修车师傅会认为,这种能力似乎很神奇,因为他们会假设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东西,和有经验的同事一样。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虽然一起拜访客户,或同时听同一部汽车的声音,他们看到或听到的资讯并不相同,因为他们的心智结构不同,他们认知的其实是不同的环境资讯。新手业务员从每一个角度来看,都看不出什么资讯显示当时适于要求客户下单,新手修车师傅的情形也一样。因此,两个人学会如何正确辨识之前,都看不出这种资讯。如果没有人当场教他们辨认这种比较细微的差别,看出征象代表最适于要求客户下单的时刻,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种资讯存在。我们学会辨别后,会更深入了解现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认知如何塑造经验

    我们利用感官体验环境,在最基本的情况下,世界会变成由能量构成的电脉冲,变成承载资讯、感觉和情绪的能量,其中情绪涵盖极端的快乐到狂怒、欢欣到绝望、爱心到仇恨,以及介于其间、不同程度的各种感觉与情绪。我们每一次和环境初次接触,都会产生过去不存在的记忆、区别或联想,每一次初次接触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就像学习我们完全不知道,过去从未听过的字词代表什么意义一样。这些新记忆、区别和联想內建到我们的心智结构中,成为我们所学外在环境本质一部分。

    一旦我们学到什么东西,心智能量就会变成力量,影响我们体认环境中我们已知事物的感觉,因此能量在其中双向流动,首先我们透过若干独一无二的经验学到一些东西,然后认知环境中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要说明这种观念,恐惧是完美的例子,我们会觉得害怕,是因为看出环境中具有可能让我们痛苦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害怕,进而有一种恐惧的经验,因为我们记忆、区别和联想中的负能量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和触感,看出环境中有一些东西,类似我们已知会让我们痛苦的东西。

    因此,我们认知环境中的一些东西(看出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时,心智能量会影响我们的感官,环境反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感官。换句话说,这种状况类似或等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赋予这种资讯若干意义,环境并没有像初次接触时那样产生意义,意义已经存在我们心里。基本上,我们利用记忆、区别与联想,藉着认知的方式产生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一群人在相同的地点,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却各不相同,道理就在这里。这次事件对每个人都不同,原因在于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同,他们的经验和心智环境结构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用同样的资讯做出不同的联想,然后体验和联想有关,但程度有不同的正能量或负能量,因此在相同的资讯上,每个人会做出不同的区别,实际上就等于在这种资讯上赋予不同意义。每个意义由不同程度的正能量或负能量构成,进而产生和每一个人有关的不同经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看待事件时,是以正能量的角度(时间加快),还是以负能量的角度(时间变慢),体验这次事件。一般人如果不考虑这些心理变数,对于发生的事件得不到一致的看法,因而感觉极为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我们体验外在环境的方式由认知方式决定,每个人说的事件版本都独一无二。

    认知方式和心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息息相关,除非我们正处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其中的意义是我们体验到的大部分外在环境是由内在塑造,不是像大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样由外在塑造。换句话说,我们的初次经验塑造了意义,也决定了和这种意义相关的能量素质,一旦意义存在我们内心里后,就会藉着我们选择资讯和感觉资讯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外在经验。

    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我会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认知如何塑造我们体验环境的方式。假设我走进一具男人的雕像,我起初面对面的看着这尊雕像,体验到漠然的感觉,也就是说,我看到的东西不会激发任何情绪。接着,我绕着雕像走,改变视角,变成正视雕像的轮廓,我看着轮廓时,雕像的脸孔让我想起我非常喜欢,却多年没有见面的某一个人(联想)。从这个新角度来看,雕像有了新的意义,把我的经验从情绪上的中性,变成强烈想念这个人的怀旧感觉。

    我看雕像时体验到的能量,和我当下对环境的体验,其实早已存在我内心里,改变我内心感受的能量并非来自雕像,也和雕像毫不相干,是我独一无二的心智结构促使我用那种方式,对雕像产生那种体验。雕像产生了新的意义,因为已经存在我内心的能量影响了我的认知,使我改变观点。如果我对雕像提醒我的人没有正面经验,那么我应该会继续体验到冷漠的感觉。

    认知和情绪的关系

    决定我们的感觉(爱心与仇恨、快乐和愤怒,信心和恐惧等等)的因素经常不是来自环境。这些感觉和情绪已经是我们身心的一部分,当下外在环境中要有什么东西,符合我们心中从过去经验而来的东西(认知),我们会自动感觉到这些感觉和情绪。例如,想象父亲用一只手抓着五岁的儿子,大骂“你这个笨蛋白痴”,另一只手狠狠的打下去。我们假设这是小孩第一次听到笨蛋或白痴的字眼,他可能不知道这种话在成人世界里代表什么意义,却几乎一定会把这种话,和他听到、感觉到的皮肉之痛连结在一起,从此以后,这种话在他的心智环境里会具有强烈的负能量。假设他将来在环境中再度听到这种话,他就能够辨认出来,因为他体验过这些话——在他的心智环境中,这种话具有不同意义。从他学会这种话的方式来看,他的认知对他体验这种话的方式会有什么影响?每次他听到“笨蛋”或“白痴”时,他心中会感觉到和这种话有关的负能量,因此体验到物理环境的痛苦。环境需要像他第一次体验时一样,对他发动实际攻击,他才会感到痛苦吗?不需要。他只要听到这种话,就会觉得痛苦,从他第一次听到这种话以后,痛苦就不必直接来自环境,因为痛苦已经存在他心里。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别人说这种话时,绝对无意让他痛苦,或不知道这种话会让他痛苦,两者之间有差别吗?答案是没有差别。他应该看不出环境根本无意让他痛苦,因为他听到这种话时,所体验到的感觉正是痛苦。他怎么知道这种话还有其他意义?怎么知道这种话还可以用善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不可能知道,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快乐的情况下体验这种话。从他的心智环境角度来看,这种话不可能有其他意义,此外,他可能永远不会学到其他意义,因为他每次听到“笨蛋”和“白痴”,都会用痛苦的方式去认知,因此产生痛苦的经验,进而加强已经和这种话结合在一起的负能量。从第一次经验到未来,他会锁死在他体验这种话唯一的方式里。

    环境随时都提供一整套经验。除非我们处在学习模式中,否则个人经验的东西和认知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我们的体验随时都由存在心里的东西(记忆、区别、联想和信念)左右,存在我们心里的东西和环境以经验形式提供的东西,关系可能不会很疏远。我们处在学习模式中时,会打开自己,学习新的区别和其他意义,扩大我们对环境本质的了解。

    经验塑造我们的意义,意义再塑造我们未来的经验。我要举例说明这个观念,一九八七年春季,我收看一个名叫《哈哈芝加哥》的电视节目,内容是本地名人作弄其他名人。在节目的某一集里,电视台请一位男士站在密西根大道的人行道上,举着写了“免费送钱——只限今天”的牌子(密西根大道是芝加哥很多高级百货公司与精品店所在地)。这位男士口袋里装满了现钞,雇佣他的人命令他把钱送给上来要钱的人。想到密西根大道是芝加哥最繁忙的商业区之一,你想会有多少人接受这位男士的施舍、上来要钱?

    所有经过和看到这个牌子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停下来说:“太好了——可以给我二角五分买巴士转乘票吗?”除此之外,没有人走进这位男士。最后他深感懊恼,开始大叫:“有人要钱吗?请你们拿着我的钱,我恨不得赶快送掉。”绕过他身边的每个人都好像当他不存在一样,匆匆而过。后来他向一位商人走去,问道:“你需要一些钱吗?”商人回答说:“今天不需要。”办作诱饵的男士一面说:“你觉得这种机会有多难得?请你笑纳。”一面要塞钱给这位商人,商人简单的说:“不要”就走开了。

    在这种情况中,只有一个人的心智结构能够认知环境表现出来的样子,其他人都感觉这种状况没有意义,因此不能把送钱和实际环境状况结合起来。除了要两角五分的人外,没有人看牌子,然后说:“太好了!有人免费送钱,不知道他会给我多少钱。”

    我们通常认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钱不会不劳而获,因此,大家对这种状况的反应应该不会让人太意外。而且我们只要观察大家的行为,就可以知道大家对这种情况的想法。如果大家认为钱可能不劳而获,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大家应该不会走开,忽视得到一点钱的机会。因此大家赋予这种事情的意义和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等于他们所想街上不可能有人“白白送钱”的想法。事实上,大部分人很可能认为这种人是疯子,这一点说明了大家避开他、绕过去、避免和他接触的原因。

    然而,环境正是以代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免费送钱”的牌子是真的,但是“免费送钱”的资讯不能和大家心目中的信念拉上关系,因此大家认为这种资讯不是真的。个人的信念、认知和经历的事情之间,有一种一对一的关系,除了一个人外,所有其他人显然都不相信免费送钱的可能性,他们很可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疯子,因此对这种状况产生错误的体验。然而,环境不能选择这些人怎么赋予环境资讯什么意义,如果环境不能选择,那么每一个人就是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状况,产生自己的经验。大家有很多其他的经验,每一种经验都等于个人对这种可能性的信念类型。

    信念

    信念藉着安排我们的听觉、视觉、选择和信念符合的相应资讯等方式,产生定义、做出区别、影响我们对环境资讯的认知。我们对环境的体验等于我们所做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会和我们认知的资讯相符。然而,个人的认知也许和环境中提供的资讯不一致。免费送钱的例子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的体验才是真正的现实状态。如何才能够让他们相信不同的信念呢?大家认为自己的信念和后来的经验是真正的现实,而不是和现实有关的信念。这种想法很自然,因为信念会和环境产生关系,这种关系最适于用圆形或封闭循环来说明。

    封闭循环是指我们体验的环境过程每一个部分,彼此都不互相支援,以致每一样东西似乎都不证自明,或不能质疑。由信念产生的封闭循环系统极为难以打开,信念会控制进入心智系统的资讯,个人实际认知的资讯会和信念符合,个人的行动方针会和认知的资讯符合,后续的经验会支持和加强信念的正确性。这种封闭系统不会容纳其他可能性,因为经验不断强化这些信念,使信念不证自明的程度似乎越来越高,越来越不能质疑。除非我们打开心胸,甚至知道如何接受带来新经验的新资讯,否则的话,我们时刻都会体验到信念所具有的封闭循环本质。

    即使牌子上写着“免费送钱”,那些经过这个牌子的人也不会想到环境会用这个方法表达自己。如果大家再度面对同样的环境状况,在不知道会有其他可能其他的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行为应该还是和第一次相同。认知和经验必须相符,因为我们不能体验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除非我们愿意接受其他的可能性,承认我们的认知有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体验到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还记得那位商人拒绝接受送上门的钱吗?他面对的经验,应该会增加他区别环境本质差异的次数(不劳而获的钱并不存在),他的心智应该会因此成长。别人免费送钱显然是他还不知道的认知,虽然“免费送钱”似乎应该是强而有力的诱因,可以质疑白送的钱并不存在的信念,然而对那位商人来说,这种力量仍然不够强大。他的信念显然不容许他略微考虑这种可能性,而且再度促使他产生这种封闭循环,相信他在这种状况中的行为,是他存在的真正本质,所有现实状况都反映他信念的真正本质,反映信念管理环境资讯的方法。

    信念界定我们对环境资讯认知的特征。根据定义,所有的定义都会产生界限。信念会用各种方法管理资讯,维持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平衡。个人认知的任何失衡,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压力或幻想,很多人维持平衡时,会对环境状况产生自动反应,因为我们的信念造成这种似乎不证自明的反应,但事实上,在任何环境状况中,其他经验和我们信念锁定的经验同时并存。

    信念阻止资讯流入心智系统,做的正是我们认为信念该做的事。信念限制我们对资讯的了解,以便我们可以分段学习,如果我们相信事物只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存在,那么我们的信念会变成自然的机制,阻止我们接受任何对立的资讯。

    考虑或接受任何新资讯或对立的资讯,会促使我们开放心胸,面对平常不会考虑的选择。在太短的时间内有太多的选择,可能造成困惑和心智超载。要不是信念具有限制的特性,我们心理碰到的状况,很可能类似电视机接收所有电视台播放的所有资讯,又同时把所有资讯透过同一个频道、投影在荧幕上一样。信念让我们一次对准一个环境资讯频道,以便透过这个频道,学习有关环境本质的东西,然后我们可以在认知额外的可能性、学习如何处理其他额外选择时,扩大认知,挑选另一个频道。

    恐惧如何产生我们设法避免的经验

    认知和我们学到的分辨息息相关,在我们学会的所有分辨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和认知循环中的能量强度息息相关。我们只能把这么多的注意力,放在随时出现的现有资讯上。恐惧(强烈的负能量)对我们能够注意的资讯范围,具有强大的限制效果,促使我们限缩认知的范围,特别关注我们恐惧的事物,否则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避开我们认为具有威胁性的东西。

    学习驾驶是最佳的例子,可以说明恐惧如何限缩我们的关注重点。对从来没有开过车的人来说,开车的危险很明显,要想像车子对撞的伤害不会太难,新手学会控制汽车所必要的技巧前,一定会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任何状况是否能够适度反应。换句话说,他不信任自己,因此开车时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安或恐惧,恐惧会进而使他把关注重点,放在迎面而来的车流,或专心注意必要的手眼协调,好把车开在正确的车道上。他极为专注他不会做的事和因此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无法把多余的精神放在别的事情上,例如不能继续和乘客谈话、不能用眼睛余光注意周围的风景、甚至不能注意道路标志,所有其他环境资讯都在眼前,他却看不到或不注意,因为他必须把极多的精神放在他害怕的事情上(不能控制车子)。要到他对自己的安全驾驶能力放心后,他的认知范围才会扩大,让他认知所有其他资讯。

    恐惧的目的是协助我们,避开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东西。然而,我们不是避开我们害怕的东西,而是把痛苦回忆跟联想与集中环境因素的天性结合时,我们反而创造了自己努力逃避的经验。例如,小孩遭到恶狗狠咬后,自然会把所有的狗和痛苦的威胁联想在一起,以致于以后每次碰到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甚至产生恐怖的感觉。小孩除了怕咬他的狗之外,也怕所有其他的狗,这种恐惧很真实。他无法分辨友善的狗和危险的狗,因为个人经验告诉他,所有的狗都很危险。因为我们有联想的自然倾向,我们只需要有一次最初的体验,就会相信所有的狗都很危险,这一点是小孩所知道的环境本质真相,然而,从小孩和狗接触的经验来看,他和狗的关系不是环境所提供的全貌,不是每一只狗都很危险,情形正好相反,有威胁性的狗很少,大部分的狗看到小孩时,都想和小孩玩。

    不论这个小孩将来碰到的狗脾气如何,他每次和狗接触,都会产生恐怖的经验。如果一只狗对他作出任何动作,他都会把这种动作看成是攻击,但实际上这只狗只是想跟他玩,或是让他抚摸。事实上,小孩可能变成非常害怕受到遭到攻击,以致于把大部分精神,放在注意狗的周遭环境上,最后他的意识会变成注意和环境有关的景象和声音,每次他看到或听到什么动静,都会产生另一次只会加强恐惧的恐怖经验,他的注意焦点会转向他害怕的东西,以便逃避他知道有威胁性的东西。问题是和这种状况相比,他学到的东西不对,并非所有的狗都很危险。他不知道这一点,自然会认为自己的恐怖来自外在,而非起源于内在。实际上,他的恐惧影响他的认知,促使他全神贯注环境中所有的狗,因而产生他努力想避免的经验。

    我们在环境中特别注意的东西,通常就是我们得到的东西,狗咬人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我们的恐惧还可以用其它方式发挥影响,成为我们设法避免不太明显事物的原因。请记住,所有的恐惧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变成警告机制,协助我们避免具有威胁性的东西,要避免我们害怕的东西,方法之一就是拒绝承认具有威胁性的资讯存在。另一个方法比较复杂,会在我们的认知中产生真正的盲点,就是把我们的所有精神,都放在没有威胁性的资讯上,排除所有的其他资讯,这种盲点会把各种可以认知的资讯,从我们的认知中完全排除,造成若干可怕的后果,在交易环境中尤其如此。

    例如,假设市场提供我们认定的赚钱良机,让我们可以进行交易,但同时我们的行动是以“害怕犯错”为基础,我们害怕犯错,如果我们错了,就会像过去犯错时一样,觉得心里会堆积负能量。现在,如果市场显示我们正确或错误的两种资讯,让我们选择,我们会注意哪种资讯呢?一定是注意显示我们正确的资讯,不会承认或考虑其他资讯的含义,然而,这样的情况却可能再度带来惨痛的结果。

    我们以一位害怕亏损的交易者为例,害怕亏损会变成明显的冲突,因为从一开始,害怕就会使交易者难以进行交易。假设这位交易者受到某个机会的极度吸引,因此设法排除恐惧,进行交易,现在他注意的资讯会受到市场左右。如果市场走势对他不利,他会害怕面对再度亏损的可能性,因此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不具威胁性的资讯上,如果市场正好回到它的进场价位,他会出脱部位,如释重负,不管市场是否可能恢复对他有利的走势。但如果市场继续向不利的方向波动,他的心防会开始崩溃,因为这种具有威胁性的资讯力量会变得太大,使他不能再阻挡这种资讯进入他的意识中,这时他很容易陷入瘫痪,不能再自主行动。最后,压力和焦虑会变成极为严重,他想解脱,唯一的方法是——退出交易。

    另一方面,如果他发现自己的交易获利,他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完全不同的资讯上。害怕亏损的心理会促使他把注意力,放在市场可能夺走他的财富上,如果交易获利,他会把显示市场走向可能继续对他有利的资讯,也就是他亏损时所注意的唯一资讯,完全从意识中排除,而不是追溯本源,探讨进场时点以前的资讯,他只会注意证实他心中恐惧的市场资讯。事实上,不管这笔交易还有多大的获利潜力,害怕亏损的心理会促使他早早出脱部位,实现小小获利。一旦他平仓,如果市场继续像对他有利的方向前进,他对自己放弃的利润会感到懊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久一点,却不知道害怕亏损的心理害他失去所有额外的利润。

    这个例子说明为什么绝大多数交易者早早停利、却迟迟不停损,让亏损继续扩大。交易获利时,害怕亏损的心理会促使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市场会夺走我们所获利润的资讯上,迫使我们早早出场。

    交易亏损时,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正好相反的资讯上,专注显示交易亏损以外的资讯。恐惧促使我们不看清有什么选择,就采取行动,我们害怕面对某些类别的市场资讯时,我们认知中的选择会受到严重限制。如果我们有系统的排除显示交易亏损的所有资讯,停损就不是我们认定的选择;如果我们十分害怕市场会夺走我们的财富,继续持有部位就不是我们的选择。

    为了防止认知中的这些盲点,我们必须学习交易时毫无恐惧心理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彻底信任自己,能够面对和接受市场提供的所有资讯,必须能够信任自己,知道我们不管面对什么状况,我们行动时,总是会毫不迟疑的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凡是有所行动,都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不信任自己能够走出车流,要穿越马路就会很难。从心理观点来看,市场环境可能像遭到汽车碰撞一样,会造成同样严重的伤害。交易想要获利,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可以毫无恐惧的获利,这样我们才能更高明的评估状况,看出更多的选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做好必要的心智练习,以便摆脱内心中会限缩视野、阻挡我们认知某种资讯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纪律的交易者(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v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