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奶蜜盐共读指导师的学习进入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程由李晓霞院长为大家解读《奶蜜盐》这本书的内容。晓霞院长分别以“奶,在满足中形成生命底色”“蜜,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和“盐,在历练中形成品格力”为题,通过分享案例、解读关键词,引导大家结合书的内容,认识到:在孩子生命之初,要通过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的底色,要“满足在前,引导在后”;要学会赞美和鼓励,做会“酿蜜”的父母,努力成为孩子的“蜜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权威,要有“生命第一”的意识,教育孩子具备契约精神,用有原则、有规矩的教育智慧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盐”。
晓霞院长的解读帮助学员们厘清了原来对“奶”“蜜”“盐”的粗浅认识,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孩子的实践表达了自己对“奶蜜盐”的新认识,有的谈到了对“满足”的重新认识,有的认识到了赞美和鼓励缺失带来的影响,有的则感慨于家庭教育中无原则、少陪伴带来的愧疚感,大家纷纷感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奶”“蜜”“盐”缺一不可。
本单元的主题分享围绕着“认识自我:我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进行,有九位老师参与了分享,他们回溯了自己的童年,还原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奶蜜盐”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回溯,大家重新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不仅接纳了自己,体谅了父母,还意识到了要把生命成长所需的“奶蜜盐”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毕老师回忆自己母亲早逝,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里长大,缺失母爱、缺少家庭庇佑的童年,导致自己易怒、敏感、自卑的性格,但是童年虽然有所缺失,却造就了自己坚韧的品格,让自己向着阳光不断生长,才有了自己今天幸福的生活;张老师通过回溯自己的童年,意识到了今天自己循规蹈矩的性格来自于童年父母关系不和,缺少奶的生命温暖底色和蜜的鼓励,但是她从父母的身上吸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去影响学生,感染他人;王老师的童年在父亲的暴力中度过,父亲的不认可曾一度让她非常自卑,但也同时成为了她向上的动力,如今她有了心仪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也理解了父亲;马老师的童年同样令人心疼,母亲的早逝、父爱的模糊、奶奶的强势让她胆小、怯懦,但是与强势的奶奶对抗的欲望与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让她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并努力与童年的自己和解,如今她性格里多了阳光明媚,有了幸福的家庭;娄老师的童年则因为父亲过于严厉、母亲非常强势,导致他养成了孤僻、内敛的性格,不懂得拒绝,少了一份男子汉的刚强,通过还原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开始反思并改变。
另外几位老师在回溯自己的成长时表示,自己的童年非常幸运,不仅有充足的奶和蜜的滋养,而且给予了自己蓬勃的内在生命力。张老师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偏爱、信任、尊重自己,让她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阳光积极的人;迟老师的父母给予她的欣赏、鼓励和保护让她从小拥有一种爱的优越感,让她自由、乐观、松弛、自信;于老师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给予她无时无刻的关照、呵护和鼓励,引导、满足她的阅读需求,以及太爷爷的耳提面命,让她成长得阳光开朗、上进友好、自信担当;姜老师的父母懂得鼓励、尊重孩子,给予了她幸福的童年生活,所以她总是微笑,用阳光、关爱和勇敢感染每一个学生。
虽然每一个老师的成长故事不一样,但是当我们回到童年,去反思自己的成长,去拥抱曾经的自己,我们就达成了对自我的重新建构,对一个人成长中的“奶蜜盐”的更深入了解,正如罗利思老师所说的“(这样的) 分享太有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