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记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
(《汉文学史纲要》)
总述
单纯的语言无法满足先民越来越复杂的记录、传播的需求,因而创造了文字。巫、史作为上古最有文化的人,卜筮散文和史传散文就是他们的作品。
一、甲骨卜辞
殷墟甲骨卜辞殷商统治者每事必卜,甚至一事数卜,卜后由殷王亲自视兆,判断吉凶,贞人把卜辞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面,所以称为甲骨卜辞。
内容
包括农业生产、风雨、吉凶、祭祀、征伐、田猎、疾梦、使令、往来、婚娶等等。
特点
● 文字简短,少则数字,多则百余字。
● 已经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等要素。
● 能够较好地表情达意,具备初步的文学性。
影响
卜辞的语法已经有“严谨的结构规律”,“奠定了后来汉语语法结构的基本形式”。
二、《周易》筮辞
筮草龟为卜,策为筮
(《礼记·曲礼上》)
《周易》分经、传,经包括卦画、卦名和卦辞、卜辞。
《易经》的写定不早于春秋时期。
内容
● 以卦辞讲吉凶休咎。
● 在哲学上有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到对立面可以转化。
● 抛开天命鬼神,明确肯定事在人为,认为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逢凶化吉,免遭厄运。
● 推崇德政,反对暴虐统治,并对统治者提出诸多要求,体现了西周以来保民、重民的思想。
特点
● 写进了天道、人事的观察体验,包含着深刻、可贵的思想。
● 生动地描写各种物象,并熟练地运用对偶、重言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色。
● 筮辞中有许多韵文,言辞优美,便于记诵,很适合策筮的需要。
影响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爻辞、卦辞)以情言。
(《系辞》)
《易》之像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
《易》象……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夫《诗》之流别,盛于战国人文,……然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文史通义·易教下》)
卦象与爻象运用形象思维,具有推动形象思维发展、提高文学形象性的功能。
三、《周易大传》
周易大传《大传》各篇陆续写成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间。
内容
● 《大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但往往借题发挥,谈论作者自己在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方面观点。
● 在哲学方面超越了《易经》本身,认为天地交感产生万物,犹如男女交媾产生儿女,这种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理论,彻底排除了神的观念。
●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他们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
● 反对贫富悬殊,在物质财富方面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
● 在立身行事、德业修养方面,使人“寡过”,促人上进。
特点
● 不同于卜辞、筮辞的简短,已经是很成熟的哲理文章,说理透彻,文字流畅,而且颇具文采。
● 惯用成双作对的骈偶句法。
● 不仅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修辞立其诚”,而且很重视文章的形式和文采。
影响
反复论述阴阳、刚柔、动静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论述,已经涉及了文学上的比兴寄托,意向境界,艺术风格,也就是涉及了文学的特征和规律问题,对后代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