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澳门想法
生活不止干货的苟且,还有鸡汤和鸡血

生活不止干货的苟且,还有鸡汤和鸡血

作者: 彭小亮 | 来源:发表于2016-10-12 15:10 被阅读772次

    “心灵鸡汤”这个词源于1993年的美国,英文叫做“Chicken Soup for Soul”。当时有一个叫杰克.坎菲尔(Jack Canfield)的大叔,写了一系列温情励志的小故事,并集结成册取名叫做《心灵鸡汤》,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追捧,销售量超过几千万册。

    80年代末,“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第一碗心灵鸡汤。到了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开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典型代表是旅美作家刘墉,和哲学科班的周国平。此时的鸡汤,作为一剂强有力的精神安慰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成为众多图书、电台营销宣传的最热标语。

    到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心灵鸡汤开始频繁出现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一直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知乎、简书等平台。眼球所能及之处,必有鸡汤。心灵鸡汤的泛滥,使得本来温情励志正能量的形象,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与反感。

    2014年5月,网络上刮起了一阵”反鸡汤“旋风。例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石头在哪都不会发光“、”如果你发现生活欺骗了你,没关系,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这些反鸡汤,因其风格鲜明、调侃戏谑,又具有直面惨淡人生的特性,一时间带给广大人民清凉舒爽的感受,随即形成一股热潮。

    此时的鸡汤,负面意味渐渐胜过正面意味。于是人们开始了,在鸡汤与反鸡汤之间的漫长博弈。直到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其实,反鸡汤也是一种鸡汤只不过是一种换了口味的鸡汤而已。正如鸳鸯火锅一般,如果说鸡汤是原味锅底,那么反鸡汤就是加了麻辣的锅底。一个温情励志正能量,一个辛辣调侃戏谑风,其实质也都是鸡汤而已。

    这时候,在鸡汤和反鸡汤之间左右摇摆、自相博弈的人们突然发现:我不能老是喝汤了,汤喝再多也难抵肚饿,我得吃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于是“干货”应运而生。干货们这样标榜自己:我们不是汤,我们不掺水,我们是肉。保证药到病除、精准而确切。于是干货广受追捧,一时间万人空巷。

    例如,简书上的干货大神彭小六,就是靠写干货起家的。他早期的文章,确实很干,几乎没有一点水分。读起来很有饱腹感、很下饭。可是后来呢,他的文章水分越来越多,鸡汤味渐浓。这时候就有读者开始抨击:一个干货作者,开始写鸡汤了。仿佛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彭小六自己说:这几年一直写干货,很累,很多时候,我需要鸡汤,才能坚持下去。

    没错,人不是机器,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当你在拼搏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筋疲力尽时,一碗鸡汤、一剂鸡血,立马让你原地满血复活,继续前进。如今社会生存压力如此之大,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鸡汤、甚至是反鸡汤。这也是为什么鸡汤如此盛行的原因。

    但是鸡汤饮用不宜过量。因为鸡汤的本质,是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诸多要素,尤其是那些现实、骨感、惨淡、负面的要素,纷纷去除,只选取那些温暖、柔和、正面的要素,并进行放大,如此炮制而成。你找不到理由反驳它,因为它说的都是对的。但它却是片面的、一叶障目的。长期沉浸在这种温情的鸡汤里,无异于一种精神麻痹。由此可见,所谓鸡汤之物者,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服之过量,犹如砒霜。

    提到砒霜,三氧化二砷,剧毒之物。但它也不是一无是处,历史上就有诸多用之治疗昏睡病、肺结核、皮肤病等顽疾的记载。前不久,由香港大学独立研发的口服砒霜药物,更是被证实,在治疗急性脊髓白血病中有奇效。

    由此可见,无论是鸡汤、反鸡汤、干货还是砒霜,事物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一切的一切,只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什么时候你需要鸡汤、什么时候需要反鸡汤、什么时候需要干货,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世上存在如此繁多的事物,是一件好事,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选择嗜好。

    既然如此,我们在面对鸡汤、反鸡汤、干货的时候,就要摒弃非黑即白、你死我忘的极端观点,力图在心里寻求一种平衡:喝得了鸡汤、咽得下干货。而维持这种平衡所需要的:就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被鸡汤与反鸡汤的反智化、情绪化、片面化所麻痹,不至于被干货所裹挟。

    愿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里,活成自己始终如一的摸样。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不止干货的苟且,还有鸡汤和鸡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ei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