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陶渊明》100—277(完)

《陶渊明》100—277(完)

作者: 泡沫run | 来源:发表于2024-07-21 15:45 被阅读0次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可见,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文学地位极高。前几天读完了苏轼,他的才华,他的豁达,他的格局无不令人赞叹,最主要的是苏轼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今天读完陶渊明,他身居陋室,箪食瓢饮,清贫而又快乐;躬耕田园,春种秋收,忙碌而又充实;读书抚琴,饮酒作诗,惬意而又美好;负暄窗下,沐浴清泉,悠然而又自得。六十余载,他始终活得不卑不亢。苏轼和陶渊明他们能成为大家身上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他们都文人相惜,结交好友,共诉衷肠;他们都有满腔抱负但无处施展;他们都生活贫困,却乐在其中;他们都不畏权势,不贪图富贵;他们都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他们都经历丧妻,满是深情……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莱提醒世人,逆风的方向或许更适合飞翔,通向自由的道路往往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荒僻小径。

          陶渊明的人生中有许多的缺憾,譬如幼年丧父,譬如青年丧妻。但他从不沉湎于缺憾,他知道纵然人生有所缺憾,但心中依旧要有怀想,日子才会清澈明亮。所以,他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蹚水而过。不惑之年,陶渊明的缺憾是壮志未酬。自二十九岁初入仕看清了仕途的真相,明白寄身于是非不断的官场并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因此,陶渊明几次谢绝州府辟命,后来又辞彭泽县令之职。义熙十一年(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他又称病没有应征。他是清雅淡泊之人,宁可忍受贫寒,也不愿受驱驰之苦,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坚守自己的内心,才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名。

          现在的我们拿出陶渊明的诗歌,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嗅。那带着浅浅墨香、淡淡酒香的文字,使我们深深陶醉。“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他领悟到了自然理趣和人生真谛,一次次地走向了光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100—277(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gs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