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单位集体下乡,到挂靠乡镇走访,了解民意,收集意见建议。上、下午各一个村,15个人分组各自在村组长的带领下去居民家走访。9点左右大部分人已经在田里干活,家中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家户户都有些田。上午走了20户左右,下午走了10多户。
记忆中,我小时候家里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没有像我父母那代,放学还要割羊草,回家还得做饭,平时要帮父母忙田。所以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周期,大蒜和葱都不认识。高中地理课上老师还吐槽过这一点,虽然是农村的学生,但是这些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今天再次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上午因为是和主任一起走,所以聊天的任务大多由他来主导和完成,带我们走访的是当地小组的组长。从家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家中年轻人在外地与否,收入怎样,有何建议要反馈这些问题上和村民拉家常,遇到好多正在田里干活,收胡椒、甜叶菊的村民,从蔬菜收购价格,近几年价格对比,玉米积压滞销说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老古董缝纫机,这些聊天的内容书本上从来不会教,网上也无法查阅,这些都是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村有,许多奶奶抱怨说农民辛苦了一年,结果收购的价格太低,一年都白忙了,还要倒贴钱,种了一年的玉米、蔬菜成熟后,拉到收购点卖,价格低也没有办法,总不能放在家里占地方,他们不懂市场规律,不想中间商会倒卖,有多渠道信息调控蔬菜,赔钱或赚的少也只能认了。
虽然体制常被社会太众吐槽,做的东西总是觉得假大空。身为体制外的一份子,今天听到村民们反应的问题,比如玉米价格、修路,这些都不是某个部门能解决的了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时候只是有为民服务的态度,想为民解忧,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客观的因素如资金、政策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此外还有农作物滞销问题,有一些年轻人利用农村淘宝在网上卖自家的蔬菜,但放大到整个村,居委会不能对整个村的滞销负责,无法统筹到整村的农户作物,主动承担网上销售从始至终的所有工作。
此外,今天一天经历下来,发现自己对生活了解的太少,这种了解不是知道哪个饭店好吃,哪个电影好看,而是关于民生最基本、简单的问题,涉及衣食住行、最贴近生活的了解,小到青菜白菜最近的菜场价格,“亩”是多大,大到了解国家改革开放前后和市场经济相关的政策,这些问题,如果咨询外婆、奶奶这辈和土地打交道的人,她们肯定会给我详细的信息。今天第一次走访,我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像个书呆子一样,同样的话,主任和我说出来是两种不同的信服度,有些是需要生活阅历累积,有些则是需要在平日生活中多一点留意便能知道的信息。
想到前段时间朗读者里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做大学生村官的事迹。我很敬佩那些把青春奉献在农村、为农村发展做实事的年轻人,毕竟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被影响的价值观都是要削破脑袋挤在大城市奋斗买房,让下一代成为城市人,价值观不同,无分对错。今日一行让我意识到,以前的自己都是生活的经过者,没有变成生活的体验者,所以有些场合不敢轻易提问,怕被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侃侃而谈只因为没有遇到擅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