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

作者: 林涛乱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16-02-11 19:41 被阅读118次

    前段时间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绘本,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短文《北京的春节》,丁大武先生的配图,画风浓郁,笔调粗犷。文中详述了从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老北京城里春节都是怎么过的,从中可以窥见很多民间的传统习俗。老北京人或是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一代,对文中的描述一定是熟悉的。可是如果这样一本书拿给现在的孩子看,无论是否在北京长大的,可能都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兴趣,理由也很简单,离他们现在的生活太远,那些传统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无处可觅,无从体验。

    还记得去年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标题叫“怎么过年才有年味”,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一条被广泛转载,是这样写的:一年不买衣服,一个月吃一回肉,除夏秋外不吃水果,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和亲人用写信联系;不看任何娱乐节目,每周只休一天,还要早起做家务。然后你会发现,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很开心,敞开吃鱼肉果蔬很幸福,亲友团聚好热情,春节晚会真精彩,假期睡懒觉超级舒服,这就是过年的“年味”。用这种方式寻找年味多少有些自虐倾向,还显得很幼稚,难道过年就是吃吃喝喝睡懒觉吗?但似乎也有些道理,要寻找年味,有时候是要做些逆时代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这几天也是广被吐槽,猴年春晚秀了一下春晚的下限,如果收视率不做假,会毫无悬念的继续创新低,去年的春晚收视率只有可怜的28.37%。而最高的一年是2005年,达到了惊人的95.45%,春晚办了20多年,用十年的时间达到了顶峰,同样,也是十年的时间,跌入谷底,可能这话说的有些过早,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也许明年春晚的收视率会更加的低,前提是明年还继续办。相信春晚还会继续办下去的,看春晚早已成了过年的一个习俗,对很多人来说,不看春晚看什么呢?另外,大年三十大家集体吐槽春晚也算是一款固定的“春晚伴侣”了,还加上了这次各类手机红包组合成的春晚“搅拌机”。如果真有一天,连春晚都不办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存留在记忆中的年味确实剩不下什么了。

    过年最重要的两件事除了看春晚,还有吃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大年三十吃饺子寓意“交子,交子,新年旧年交在子时”。以前有句老话说,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吃饺子成为了一种改善生活的标志。饺子味也是一种年的味道。但是现在,谁家说是包顿饺子,多是因为最近吃的有些油腻,想吃的简单些,清淡些。老一辈的人,遇到什么高兴事,往往就会说,今天我们包顿饺子,高兴高兴。你看,饺子还是那个饺子,但已经不是春节所专有的吃食了。记得有一年春晚,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吃饺子》,讲的就是过年吃饺子遭到了孙子的反对,小孙子想过年吃窝头,差点挨了奶奶揍的故事。那是1994年,2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坚持着吃饺子过年,其实坚持的,也就是它的寓意了。

    当过年不再依赖物质的提升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时,过年所表现出来的节目意义就没那么重要了。这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过年也需要一次转型与蜕变。在七八十年代这一批人对童年的记忆里,年的回忆多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为过年这几天是一年之中最与众不同的,平常日子里,生活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只有到了过年,家里人忙碌着置办年货,给孩子买新衣服,挨着个的给亲戚朋友送礼,生活水平好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长大的那个小县城里,小时候过春节,家家户户年三十晚上所有的灯都要点到初一天大亮的,这么奢侈的事情,一年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为了这个,之前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要经常性分片停电,就为了在春节期间,保证电力充足。过年这几天,吃的都是大鱼大肉,无论老人小孩儿,一身新衣服,大人们无论平时过的多紧巴,这几天兜里一定是鼓鼓的,互相请客吃饭,打个麻将,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一年里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的钱,就等着过年的时候可以大手大脚一把。而小孩子的零花钱这几天也多了起来,加上一些长辈给的压岁钱,终于可以和小伙伴们在小卖铺里装土豪了。

    谁都不能否认,那些传统的过年方式,正在慢慢消失,被瓦解了。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在外力逼迫下不得不改,个体之力无法抵抗大势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有人嚷嚷着过年好无聊,没意思,正是因为现实与传统在心理上投射出这种巨大的落差引起的失落感。必须接受的现实是,当我们的传统习俗慢慢消失后,符合新时代的方式却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在过年时的选择更多,方式更多样化,而且有的人已经适应并投入其中。这个趋势于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唯有学会改变,别出他路。

    但可以肯定的是,90以后及00后们将不再有这样的困扰与不适。他们的童年已经没有了传统习俗的约束,物质生活的改善几乎发生在每一天里,他们间接从书本中学到的文化与传统也仅仅是作为知识存储在大脑中,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实践的机会。让人担心的是,当年味从他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后,在各种智能设备的围绕下,他们的人情味也可能都放进某款App或某个公众号里。然后信誓旦旦地告诉爸妈,这个用户数超过了多少多少亿,我和朋友们都在用,您也装一个吧。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孩子在某款比微信还要流行的应用上给自己拜年,我们忙不停地在里面发着红包,等到放下手机抬起头来,房子里空无一个,手机变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生活也命悬一线。

    但愿我的担心只是杞人忧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ku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