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卡
-
术语(英语):假设思维(hypothetical thinking)
-
印象:表征世界可能的状态而不是实际状态。对演绎推理,决策制定,科学思维都十分有帮助。
-
例子:
- 比如,演绎推理是这样一种过程:前提不是个人知道的某件事,而是跟世界有关的一个假设;功利主义的决策设计表征世界可能的未来状态(不一定是实际状态),以便能让人做出最优选择;在科学思维中,替代假设被设想成原因,这种原因的结果可被推断出来加以验证。
- 老师期待学生对信息进行推理,尽管信息对老师来说是事实,但是对孩子们相当于假设,当孩子们处理信息时就会使用假设思维。
-
总结:反思自己,我基本上没有过假设思维,无论面对信息还是人际关系中别人说的话,我都启用大脑默认装置不假思维的接受。这导致我被收割过许多智商税。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都要去批判与质疑,只是我可不可以把这个心智安装到自己的大脑中呢?时刻提醒自己,先假设他说的是对的,然后再完成接下来的思考。同时要考虑到他有可能是是错的情况。另外,逆向思维其实是包含于假设思维中的。
术语卡
- 术语(英语):脱钩/去耦技能(decoupling skills)
- 印象:一种心理模拟,使一个人能够脱离对世界的表征,这样就能反思甚至改进。这种能力让人们变成超级假设检验者。
反常识卡
- 常识:掘地蜂把被麻痹的蟋蟀放在洞口,检查洞穴安全后把蟋蟀拖进洞里的行为是高智能行为,是反思的结果。
- 反常识:掘地蜂的行为只是达尔文式的反射心智,只是机械行为,不具备反思。
- 发现者:丹尼特
- 发现记录:《机器人叛乱》第二章p81.
- 启示:简单生物体表面行为的复杂性背后不过是简单,刻板的例行公事。通过广告,通过青春期的同伴群体,通过父母重复的教条,像蜂一样的反应倾向都被安装在我们的自发式系统中。它们都是没有经过反省,都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感悟卡
- 这本书第二章讲的是以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两个系统究竟是什么,并用丹尼特的哲学来解释这些是从哪儿来的。分析式系统诉诸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个人最优解,对应近百年才进化出来的文明。自发式系统只为了复制子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应远古时代就存在的生活模式,那种模式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信息时代了,如吃甜食,通常会损害载体的利益如掘地蜂。只有在重要时候用分析式系统覆盖自发式系统,个人利益才能保证。
- 经典四卡片的案例值得深思,换了一个变式我竟然还是做错了,对自己有点不满。但是也导致我重新剖析了一下这个例子,想要说明大脑偏爱证实思维,而非证伪思维。这一核心点就回到了波普尔:再多的真也无法证实,一个假就能推翻。“如果P,那么Q”怎么证明这个对不对?一定要P和非Q同时存在能推翻命题:那就是两个途径1.P后面有非Q吗?2.非Q后面有P吗?两个途径对应两个答案选项。其中找非Q而后P的证伪思维难以想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