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如美人。
就像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墙上都贴着的四大美女。她们名垂千古,绝不仅仅是因为倾国倾城、身姿曼妙而已,她们的身上更涵盖着内在的风骨,一种思之仰之的精神气质。
古画也是这样,传递到今日,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线条、设色。更多的,还有文化的承载传递,心灵的无声沟通,岁月的厚重累积等等等等。
这幅《列女古贤图》,就是它出生的那个年代,既符合道德标准,又引领着风尚的美人。
它的身份地位在今天是高贵的:
此画为屏风漆画,绘制于北魏前期。属国家一级文物,我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它又是神秘而强韧的。
一幅易于毁损的绘画作品,能够穿过上千年的沧桑巨变,生动地展示在今人面前,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墓葬。
以一种向死而生的方式,完成它生命的轮回。生与死的界限,有时真的是有些模糊。
(一)
这幅《列女古贤图》在1966年时,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中。
此画用木板制成。屏风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还有若干残片。
原本是两面都绘有图案,可惜发掘时发现,朝下的一面已经受损,无法辨认,只有向上的一面基本上保存完好。
这便是此画的大致身世。
它绘制的内容以礼教为主题,沿袭了周朝以来的规范,偏向于实用,而非艺术欣赏。
礼教也是魏晋时期绘画题材三大种类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现实生活、神怪祥瑞。
这幅画具体的绘制内容如下:
《列女古贤图》整幅画分为上下四层。
最上一层讲的是舜帝遵从孝道的故事。其中左一为继母,左二三分别为他的父亲与弟弟,正往井里扔石头准备砸死井下干活的舜;右侧则为舜帝和他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这段内容用来说明舜的品行高尚,使他最终得以继承帝位。
第二层为周室三母:大姜、大任、大姒。也就是周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这三位伟大的母亲品行端正,开创了胎教先河,先后抚育了三位明君,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堪称典范。
第三层为鲁师春姜和春姜女像。
这里讲的是鲁国一位女子十分守礼,感动了国君周穆公。周穆公拜她为“母师”,号召后宫向她学习的故事。
第四层讲的是班婕妤辞辇的故事。这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也出现过,而且构图十分相似,应该是有所借鉴的。
整幅画书画相间;主要人物高大,次要人物渺小,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风。
在技法上,则更多的表现出“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特点,变粗率为精细,以表情动作传神。
这些都是吸收了南方画的特点。从中足以看出,南北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发展。
(二)
这幅画在工艺上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屏风、漆绘。
据考证,屏风漆画始于周代,兴盛于汉魏六朝,是当时的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先说屏风绘画。
我们知道,屏风绘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重要种类。
在汉代时就开始出现榻屏,也就是床榻与屏风的结合。
它的迅速风行使得屏风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变得欣欣向荣起来。
与壁画相比,屏风内容灵活多变,而且还易于更换。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喜欢使用屏风,以显示自己的高风亮节、闲情雅趣。
在之后的很多绘画与文学作品中,我们无数次看到了屏风画的身影,比如《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
屏风,从实用,到艺术欣赏;从物理空间的阻隔,到逐步成为内心的屏障与理想。
它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变得不再单纯,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这个留待以后详述。
再说漆画。
漆画是用漆树的汁液为主要原料绘制而成。
因为漆这种物质本身具有粘稠性,可想而知,在笔法的流畅性上,自然比不得墨等水质原料。
这幅画的运笔却不滞涩,刻画也较为精细。
在色彩上,以红漆为底色,再施以覆盖力较强的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彩。
整个画面显得富丽明艳,且颇有些浓妆艳抹的味道。
说到漆画艺术,就会联想到髹漆工艺,联想到漆器。
漆器制作,包括漆画,原本起源于中国。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漆器制品,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漆碗,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数千年前的繁荣阶段之后,这种文化却在中华大地上渐渐式微。
究其原因,一则漆器本身制作工艺复杂,成本昂贵;另外,瓷器的兴起,尤其是青瓷,它的易于制作等因素,使得瓷器渐渐取代了漆器,成为主流,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而漆器的制作工艺,于唐代传入日本以后,在那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株举世瞩目的参天大树,并因此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
日本的英文名字:Japan 所代表的含义就是“漆器”。
可见日本对于它的漆器文化的自豪。
而它,是从中国拿走的种子和幼苗。
目光重新审视我们的这幅《列女古贤图》。作为古代髹漆工艺的绘画类代表作品,它以国人心中不会褪色的艳丽姿态,表明着昔日的荣耀,文化的根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