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整理,一边整理开始写书法的环境和要用到的文具,一边也整理儿子的衣柜,同时也在整理心情,当自己的重点开始转移时,会整理一下家里的环境,改变也是一种小小确幸。
在寻找文房四宝时,翻到了自己参加写下的日记,有和母亲对话的,有离婚后的心情日记,有写给儿子的信等等,当后面部分看到醒目的标题时,勾起当年的心情,我把二本记满自己码下的文字的笔记本时,感觉是那么的沉重和伤感,搬到书法坐在椅子上都怕打开,好像是烧烫了铁锤,不敢去触碰它,好像自己没有准备好心情,没有勇气把它打开,那也许打不开还是自己的一颗封闭的心,是不接受还是不放下,反问自己了,俗话说:“世上本无不老身,花甲之年不增烦”,那还是要继续修为吧!等自己想好了,再去回忆哦,就放着吧!看看和母亲的对话吧!
那时,已经知道妈妈的病情,离开我们的时间不会很久很久,所以趁着妈妈身体不痛不痒的时候,跟她闲聊闲聊,时间大概是2018年的上半年吧!
场景: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万仟堂”二人行茶具,泡了随身携带的红茶,和妈妈一起聊开了天,我好像有心准备,拿出笔记本和笔,一边和妈妈聊天,一边记录着妈妈的话。
我问妈妈:“妈,我小时候问你外公外婆去哪里了”?妈妈回答我说,“外公40岁就去世了,”当时妈妈只有13岁,外公为了去一个亲戚家去要米,挑了“一石”的米,站起来时骨头嘎啦啦响了一下,那时没有现在那么重视身体,也没有医院,也没有钱,连饭都没有吃,回家后床上躺了几天,身体一直不好,没过多久,外公就离世了。
第二个问题是:妈你是怎么嫁给爸的?妈说,认识我爸的源头是妈妈的姑父,姑父是在缪家,他在“福寺元”工作,很有钱,当时社会上名气很大,后来退休了,经常到何家(我爸爸家)的村子,一个“文登”上来坐坐聊天,他认识我爸,姑父的老婆,是我妈妈的姑姑,姑姑的哥哥,是我爸的妹夫叫祥林,这样一介绍了,我爸经常去妹夫家做客,就经常看到我妈的,如果家给爸爸的话,妈是祥林的舅嫂了,妈妈在娘家的人缘很好,我的表哥“祥林的儿子们”都叫我妈二姐,按这里的辈分应该是舅妈,我和妈妈讲笑话说,表哥叫你二姐,我们叫你妈,这个辈分颠倒了,妈说那叫习惯了二姐,改口很别扭就一直这样叫。
妈说,爸爸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个,上面有三个姐姐,爸排行老四,最小的一个,三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比较得宠的,但那时人口多就是穷,所以奶奶把最小的女孩抱出去了,养不起的家庭都这样,专门有这样机构“养肉堂”,就是现在的孤儿院吧!这个养肉堂地址在“安基浜”,出生3-4天就抱去了,穿着一件土布的蓝色牵领小棉袄衣服放进去的,后来有人传出口风说,这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有人抱走了,抱到一个叫“马油”的地方,现在叫冯家,就这样一个信息在爷爷奶奶家人的印象里。虽然相隔很近,但不认亲,不联系,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而已,不足为怪的!(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