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笔者对于《自卑与超越》这篇文章的一些读后感,又逢周末,常写常新。
《自卑与超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第二:如何收获有意义的人生?第三:什么是成功的有意义的人生。
什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阿德勒(本书作者)提出,人前进的动力是两者,一个叫“自卑”,一个叫“优越”。在这里笔者想提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最大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兴趣,一个是耻辱。这句话实际和阿德勒对于“前进的动力”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人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或在这个方面,或在其他方面。只不过有些人善于隐藏,有些人易于表露。
自卑是底线。好比知耻后勇。重点在于一个“后”字上。笔者在之前的几篇记录中,反复的说明了我们的懒惰是天性这件事。而自卑,就是客服懒惰的刺。自卑让我们有所不适,但是同样令我们能够克服懒惰。而优越呢,也就是兴趣,我们会对什么事感兴趣呢?很简单,我们感兴趣的事,有两种,第一种比较基本:是我们具有“自己做的比其他人做的好”这个点所在;第二种是需要一些自我引导的:我们可以持续的在这件事上看到结果,即使没有外人的介入,我们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努力被自己认可了”这个点上获得快乐。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起英雄联盟这位熟悉的老朋友了。以前有个真事,是一位段位只有黄铜5的玩家,这个段位当时就是在英雄联盟中最低的段位了,他的签名是:这个区没有一个会玩的。我们从这句话上可以看到什么?可以看到的信息太多了。比如他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清晰的,如果自己真的很强,怎么会沦落到被系统评级为最低分的玩家?再比如他对他人的认识是不清晰的,这个区这么多的玩家,没有一个会玩的,这完全违背常识。但是,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点,也是这个点支撑着他,即使他被定为最低水平玩家他还会依旧乐于来玩这款游戏的点:他觉得自己玩的挺好的。这里是真实客观的叙述,并没有对他的嘲笑之意。为什么现在很多的职场人士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稻盛和夫有一段话令笔者印象深刻,在工作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取得优秀的结果,你便会热爱你的工作,如此往复,你的工作就会做的越来越好,你的职场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我们还没有付出前,没有拿到很好的结果之前,我们要“先去付出”,这个付出的过程是痛苦的,它可能是枯燥的,煎熬的,但是请坚持下去。
不如人,不如意,所以更要努力。这是自卑给我们的动力。做的比别人好,有正向反馈的结果,越容易主动去做这件事,越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这是优越给我们的动力。
如何收获有意义的人生?
有一位心理学大师,叫弗洛伊德。他提出一个观点,我们成年后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在我们5岁之前还是孩童时就确定了,这些行为在我们最幼小的时候,就深深的植入了我们的脑海中,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中。而阿德勒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我们过去的经历,其实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笔者在这点上也十分赞同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用了一个词,叫“创造性解读”,什么叫创造性解读呢。比如说张三的父亲和爷爷都是穷人,那么张三没有享受良好的教育,从小没有丰沃的条件,那么张三长大后大概率也是穷人。我们再换个角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你看,第二个张三,对于自己贫穷家世的理解是,因为我的家里贫穷,所以我更需要去努力的读书学习,别人吃得好穿的好,没关系,我也不羡慕,我自己努力,相信靠我自己也能闯出属于我的一片天。笔者认为,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于自己经历的创造性解读。
我们有意义的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所在。有一句歌词叫“痛苦并非要惩罚我,而是为了唤醒我”。这句话越品越妙。痛苦实际是事务或人对于我们的一种反馈,我们的思想接受到了这种反馈。这种反馈既可以视作打击,也可以视作调整自身行为的提示信息。是这件事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问题在哪?是时间花的不够,哪些信息没有掌握,还是情绪有问题不够专注的去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如果这次带给我们的痛苦,并没有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指导,并没有让我们的行为发生变化,那么这次的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就是白白遭受了。比如写代码这件事,我们第一次写某个A方面的代码,出错了,这非常正常,我们对于内容不熟悉,对于知识掌握不扎实,但是如果我们写了第10次,还依旧犯同样的错误,那只能说明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因为尤爱阿德勒的创造性解读这点,笔者便将它作为了标题。
树立正确的目标,创造性的解读自己的经历,便能收获有意义的人生。
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
从个体上来看,其实我们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将自己归纳为一颗螺丝钉的角色,我们的工作内容,大概率也是如此。这其实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我们自身,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不想培养无法替代的员工。比如笔者所在的企业,就有一个硬假,我们称为block leave,每个员工每年,必须进行这个硬假的休假,员工大概了1周,领导层则是两周。在休假期间,你的工作软件是无法登陆的,是被封锁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看看,你这个人不在了,你们的项目是否还能继续稳定顺畅的运行下去。其实这种制度在各个公司都存在,只不过大家展现的形式不同罢了。
既然我们都是螺丝钉,那岂不是我们的人生都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要发现我们人生的意义所在,便要将视角放大来看。比如我们所在的团队,为公司和社会,产生了什么价值,我们的公司,在社会所处的角色是什么。放大来看,也就是我们和团队,和他人的关系视角了。阿德勒认为我们总是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各种各样的人形成链接,所以处理关系,对于我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黏连。当我们处理好各类关系,我们的人生就是成功而有意义的。
我们的关系可以分为3大类,和同事领导的关系,和爱人家人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笔者感觉自己长期是一位不擅长处理关系的人。阿德勒对于关系的处理,给出的建议是:多为他人着想,甚至将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其实企业上有一个公式,就是计算一个员工的可培养度,分子是什么忘记了,分母是一个“自私度”,就是说这个人光有本事还不行,还要看他有多少愿意分享的意愿。
笔者在这里也分享一个自己对于这段关系是否该持有的拙见,我会去看两点,第一个,这个人善不善良;第二个,这个人是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是一个恶毒的人,是万万不可交往,即使能力再强,也是虚草棚子,不能被一时的表现遮蔽双眼。第二点,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人在与我们交往时,是带有戒备的,也就是说他是会隐藏自己的,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对于某个不在场的人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某个他没有戒备的人的态度和评价,而看到他真实的品性,其实也是看这个人善不善良。笔者早年间,总觉得和某些人是朋友,是同学,而一再放纵自己的择友观,维系了一些不良的关系(自己当时觉得良好),为此也算受了一些内心上的煎熬。正是这些煎熬,这些痛苦的反馈,才让我在择友方面的想法和行为产生了变化。
不因过去的得失而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确定好自己要做的事,并且持之不懈的做出努力;维系好自己身边的健康关系,多将他人的利益视作重要之事;学会通过负向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自我迭代;收获具有意义的人生。
感谢您的观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