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读书笔记1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读书笔记1

作者: 陀氏 | 来源:发表于2019-08-23 09:00 被阅读0次

2019-08-23 《高观点下的数学》by F·克莱因
豆瓣链接
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热诚投身于数学教育改革,此书是其助手根据他在哥廷根大学讲课内容整理而来。上卷是算术、代数与分析,中卷为几何,下卷则是精确数学与近似数学。

  • 关于老师:克莱因认为老师应该有远高于所教内容的知识水平,从更高的数学观点去教授知识,事物才显得更加明了、简单;
  • 关于教育过程:应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是与人类对数学认知的历史类似的。并且不能按照公理体系教学,不符合认知规律(PS:很有趣的观点,与高尔斯的剑桥通识系列《数学》很不相符,在那本书中似乎认为数学应从公理和基础基石逐渐上升)

第一部分 算术

第一章 自然数的运算

1.1 自然数的运算

  • 整数运算在早期(小学一年级至10岁)应用直观和生成来教学,把数建立熟悉、具体的事物上,应该与生活应用结合,而不必过多考虑逻辑关系(在渡过早期后才进入抽象的符号)。此阶段大致划分为:
    • 第一阶段:小学一年级前半年学1..10,全年学完整数1..20。用点或熟悉的地方排列,完成加法与乘法,使其牢记;
    • 第二阶段:引入阿拉伯数字,学会1..100,背乘法口诀表;
    • 第三阶段:一位数以上的乘法,需要用权威口吻灌输,要求牢记;

1.2 运算的基本规律

  • 加法五个定律:a+b依然是一个数(在教学范围内);是单值;符合结合律、交换律、单调性;
  • 乘法六个定律:a*b依然是一个数;是单值;符合结合律、交换律、单调性;此外还有分配律;
  • 一般的整数运算就是结合加法、乘法口诀表,反复运用以上11个基本法则,需要老师去选择好的例子;(如多位数乘法可以理解为分配律)
  • 在学生对数的运算已有了解,准备过渡到字母符合运算时,应该借机叙述一下这11个基本法则,并配上实例来理解;

(2019-08-23)

1.3 整数运算的逻辑

究竟应该怎样去解释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认证基本法则?

  • 康德为代表的观点:运算法则是知觉的直接而必然的结果。在数量小时依靠直觉,数量多时依据数学归纳法。由于整个数学都是建立在这11个基本运算上的,因此根据这类观点整个数学的可靠性是建立在“直觉”上的(这并不是一个武断的说法,但直觉应以最广义的角度来解释
  • 第二种观点:建立在第一种观点下,一样认可知觉论,但是抽取11个基本运算中更小的分解步骤作为基础,其它使用逻辑推出(把直觉的11个基本运算往前推,推成更直观的直觉作为基础),如皮诺亚用符号定义,来排除语言和知觉对数学的掺杂。(个人认为与第一种观点相似,只是把公理建立得更小了)
  • 第二种观点的进一步展开:用点集理论解释算术基础规则,概括来说就是:整数及其运算的性质要从点集的一般性质及抽象关系推出,以使算术的基础尽可能完整可靠并带有普遍意义。
  • 数的纯形式的理论:希尔伯特曾说,不去考虑字母a,b,c...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直接使用它们进行11个基本规则运算。会不会出现错误呢?只要使用这11个运算的过程中,从逻辑上证明不会出现潜在矛盾即可。拥护形式立场的一派认为:数学的可靠性在于它能证明,从形式上考虑的,不考虑直觉内容的基本法则是一个逻辑上一致的系统。

作者认为:

  • 把直觉完全挤出,追求纯逻辑研究不是不行,但应保留一点直觉。即使逻辑自洽,也无法用纯逻辑证明这样的法则,对于我们直觉上熟悉的数量是真正成立的,此外这些与真正的数必然是有区别的,无法证明是等同的。
  • 将算术基础看成是两部分:纯逻辑与认识论,那么在纯逻辑上我们有一些进展,在认识论上则没有进展。但即使是纯逻辑派,为了自圆其说也不得不将算术基础问题的认识论部分,看成是应用数学的领地。
  • 许多人认为教学可以从有限公理,基于逻辑推出一切。但这不符合数学历史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像树,根部越扎越深的同时,以相同速度将枝条往上长。应该要明白,根据历史发展经验,数学研究不存在最终的终点与最初的起点(最一般性的东西),来为教学提供支持。
  • 小学生学习运算规则,不仅是理解它们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于生活,教学永远应该是这样。当然逻辑关系作为数学的硬骨架也应保持,以提高数学的可信性。但数学的生命,其最重要的动力(在各方面的作用)却完全依赖于应用。在应用拒于数学之外,就等于从骨架中寻找活力,而不考虑肌肉、神经与组织,不考虑动物的本能,不考虑生命本身!
  • 老师应该当多面手,从纯科学到应用科学都有大致的了解,以便对科学分工太细采取一个理想的补救方法。

第二章 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张

2.1 负数

  • 建立负数的原因:要求在一切情况下都有可能进行减法运算,包含a<b时的a-b。
  • 在中学里负数概念的引入,在原则上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直观的事物数量理解数,而负数与这套观念没有共通之处。这是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需要一定抽象能力。
  • 引入负数后的加减法,依然满足五个基本法则:运算恒可进行、单值、结合律、交换律、单调性定律。此时小于号要理解为数轴的左右了。
  • 对于乘法需要注意的是运算过程中的符号规则: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因子绝对值的积,结果的正负号由负因子的奇偶个数而定。
  • 乘法六个基本法则:运算恒可进行、单值、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第六项的单调性要更改为:若a>b,则随着c>0或c<0,有ac>bc或ac<bc
  • 从纯形式考虑这些法则的相容比较难,但可以作约定即上述法则对于整数成立,则对于负数也成立。
  • 历史的发展:负数不是由某个人想到的,而是数学家不得不用到它,在19世纪才考虑到其逻辑相容性。负号是由印度人发明的,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使用,并在16、17世纪得到公认。
  • 把减法用于括弧的规则:用数轴理解c-(a-b)为减去a这一段再放回b的长度即c-a+b;(a-b)(c-d)理解为矩形面积计算即ac-bc-ad+bd。(前提是此处的a>b且c>d,才能以图像证明)
  • 事物的发展可能比人更有理,如负数与其运算并非由某一个人自觉思考得出的,而是缓慢、有机的与事物广泛打交道得出的,好像是字母记号运算把负数教给了人,很久以后人们才通过理性归纳出其相容性。对新概念的建立,纯逻辑只能起到规定作用,不能起唯一指导作用。
  • 证明如果是虚假的(如上述减法用于括弧的规则,不能用于负数),会使学生听不懂从而只好强迫相信,并以为整个概论是神秘不可理解的。这样的教法是值得批判的,把一些根据心理学考虑的承袭性原则让位于伪逻辑。如果有可能的话,要让学生自己搞清楚,或者用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相信。

2.2 分数

分数同整数一样是直观对照的,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与直觉建立连接。这些分数概念与负数结合,就得到了整个有理数整体。对其运算规则和有理数的概念,这个过程在中学结束前需要花较长时间来完成。以下提及两种观念:

  • 韦伯-韦尔斯坦因:比较重形式观点,认为分数是一个记号。当ad=bc时分数a/b=c/d,大于小于号也有类似的定义。a/b+c/d=(ad+bc)/bd等等。用以上性质可以满足整数的11个加减乘基础法则。
  • 伯克哈特:把分数看作整数域内的两个运算的序列——乘以a及除以b,运算的对象依然是任何整数(PS:但这样怎么推展到有理数呢?)因此乘法依然是有效的,但加减就难了,伯式将a/b+c/d=(ad+bc)/bd也制定为一项约定,并且似然成立(PS:我个人不喜欢这一种)

(2019-08-24)

2.3 无理数

这里不讨论中学情况了,因为在中学无理数仅提及一些简单的例子。从数学历史上看,无理数来源于几何上的直觉。

  • 古希腊时期:如毕拉哥拉斯派发现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斜边为sqrt(2)。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无理数,如欧几里德的sqrt(sqrt(a)+sqrt(b)),但一般此类复杂度来源于反复开方,因而可以用尺规作图得出。此时还没有无理数的一般概念。顺带一提的是,无理数irrational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可比的,而没有“无理”的意思。
  • 无理数的一般概念:17世纪提出,是引入十进制小数的结果。因为人们发现有理数换为十进制小数总是有限,或无限循环的。那些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凭直觉也是存在的,因为非有理数,其为无理数的概念的建立。出于计算的需求,它同负数一样是自然产生的,是考虑十进制小数的结果。
  • 19世纪60年代:康托、戴德金互相独立的为此奠定了一般基础,建立起一个较为精确的算术方式的表述。
    • 戴德金:为了纯算术定义,建立了“分割”的概念——有理数r将有理数分为小与大两部分的正常分割,还有一类非正常分割使得大组只能大于分割点的近似值,小值只能小于分割点的近似组,即没有上下界可循,易证得只有循环小数才有正常分割——根据此定义两个数若在有理数域内有相同分割则它们是相等的,因此1/3=0.333333……
    • 魏尔斯特拉斯:若大数减小数的差可小于任意给定常数,则两数相等。(PS:同戴德金相似,但我觉得表达更合适一点?)
  • 为什么无理数可以四则运算?:可以把给定无理数放在两个越来越近的有理数之间,然后用此界限进行四则运算,由于单调性定律,因此结果也会在对应界限内成立。(PS:我觉得有点奇怪,有没可能在运算后因为它是无理数,这个值就溢出有理数界限了呢?)
  • 数轴上每一个点可用有理数或无理数表达,这是基于心理的,因此不能论证只能作为公理。

空间观念

  • 两种起源:一、对空间观念的直觉,通过量度直接意识到;二、主观的理想化的直觉,超越了感官观察的不精确性。
  • 数的观念的类比:如同对于2、5、7这样的小数我们有直觉的感受,但对于2503这样的数字则没有,直接的直觉被一种有序列的主观直觉代替了,是我们通过数学归纳从最初的几个数字推导出来的。
  • 第一类:精确性有限制的空间观念。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精度来估算两点的距离(直觉域),即使使用高精度的机器来测量依然存在此类误差,有着物理上难以逾越的精度决阈值,比如光学衍射。
  • 第二类:抽象或概念化的空间观念,有着不受限制的精确性。
  • 对这样的区别,数学上分为了两部分,近似数学与精确数学。对近似数学求f(x)=0并不关心是否真的在0上,而关心|f(x)|恒在可达到的精确性阈值下,即|f(x)|<e的缩写。而在精确数学上,我们真的关心使f(x)=0的点。因此无理数必然是属于精确数学。

总结:无理数的精确理论难以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也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对有限精确性的结果已感到满足。因此对于普通学生只需要通过例子,一般的明白无理数即可。对个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完整的解释,并做到不要牺牲大多数人的兴趣,就是值得赞扬的教学方式了。
(2019-08-25)

第三章 关于整数的特殊性质

本章列举了下述问题,并挑选解答

  • 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简单判定能否用较小的数(2\3\4\5)来整除任意数、用素因数分解来理解整数性质
  • 是否有无穷多素数:欧几里德提供过一具证明,即所有素数相乘加一,必然是素数
  • 有理数的十进程小数是必然循环的:使用费马小定理a^(p-1) mod p = 1来证明
  • 连分数:逐个分解,先将数分为n0+r0(0<=r0<1),再将1/r0 = n1+r1(0<=r1<1),直到ri=0结束。可以用来无限逼近无理数(原点到无理数所在点的连线,可用连分数不断逼近,奇序收敛子在右侧,偶序收敛子在左侧,左右挪动并不断收敛在指定函数上)
  • 费马大定理:an+bn=cn在n>2时不存在整数解,转为an+b^n=1,这样的函数可以画在二维坐标轴上,证明其除去+-1与0,不存在有理数解。

相关文章

  •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读书笔记1

    2019-08-23 《高观点下的数学》by F·克莱因豆瓣链接德国数学家F·克莱因,热诚投身于数学教育改革,此书...

  • 初等数学-实数、绝对值、绝对值不等式、均值

    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现在是初等数学阶段。几乎一周之内学完初等数学。 初等数学没有讲义,只有视频。因此只能老老实...

  • 梯度下降算法推断时需要的数学知识复习

    1、线性函数 初等数学: 在初等数学和解析几何中线性函数是只拥有一个变量的一阶多项式函数,又或者是常数函数。因为,...

  • 数学思想方法揭秘-36后记21

    初等数学教育(小初高)玩的是潜规则,高等数学(大学)也是。 为何说是潜规则。 第一,最严重的问题,教材中大多...

  • 2022-12-10 NO.102读书笔记

    《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读书笔记1(我们还没到吗?) 观点摘要: 1.改变你的观点,开始朝着更幸福的方向前进,最好不...

  • 培养一些好习惯!学着自律!

    1.坚持每天早起; 2.坚持每天阅读至少30分钟。有必要写一下自己的观点。 3.坚持读书笔记; 4.坚持每天学习1...

  • 自有风骨向阳开(一)

    自有风骨向阳开 【此文为梁漱溟《人生的艺术》读书笔记,大禅整理。文中所述皆为梁先生观点。大师所言立意高俊,甚为赞赏...

  • 人生的艺术

    【此文为梁漱溟《人生的艺术》读书笔记,所有文字皆为梁先生观点,非本文作者。不过大师所言立意高俊,甚为赞赏,不愧为继...

  • 日更|《社会心理学》摘选

    个人节选读书笔记:1、下次当你和朋友、父母吵架时,尝试一下中途停止,如果你们每个人都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而后...

  • 初等物理为什么比初等数学简单

    很多人会抱怨初等物理比初等数学难,其实不然。我选了一道还有点难度的中考题来阐述我的观点。 我给出了答案,通过这个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aa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