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303524/60a3eba44da57ee3.jpg)
今天又由于灵感大爆发,所以提早半天正反馈。
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这样,总有一到两个领域,是自己的“绝对保护区”。
他们在这个领域,或许是受过伤害,又或许是受过社会的毒打,不是天然而成的。
就好像老茧,受摩擦的地方多了,老茧就生出来了。
这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在脆弱的时候,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但这个机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也不会随着长大而扩大范围。
所以,随着人们的越发成长,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反作用于自己,成为了限制自己变得更好的一道阻力。
这也迎合了“舒适圈”的理论。
很多人总是嘴上说着
“我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随着认知提高,格局的扩大,都知道要打破舒适圈才能进一步成长。
但殊不知,“喊着要打破舒适圈”这个动作,恰恰是“把自己躲放在舒适圈”的一个行为。
因为这样说,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还是做自己不喜欢、甚至排斥的事情。
这是需要有外力和内因两部分构成,才能化解这道“坚冰”的。
就好像一个鸡蛋,他需要鸡妈妈在恒温孵蛋,不断长年累月地给他温度,让他感受到了温度。
但前提是,他里面是有受精卵,是有生命的。
如果他本身是没生命的,是死的,你孵个一辈子,他都不会有小鸡出生。
所以,有些人说: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追一个女生,她始终不正眼看我一眼?”
很简单,因为她根本对你没好感。
如果她对你是有好感的,是本身有生命力的,不用你怎么去努力孵,她自己从内在就打破自己的蛋壳,甚至直接来倒追你了。
相反,如果完全没有感觉,你把她煎了,也只能煎出个太阳蛋而已。
当然,这个蛋壳也不是说破就破的。
再重申一次:
这个蛋壳是自我防御机制,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心灵的生存,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生存本能。
所以,如果想要破壳,获得更好的生活,还要看以下两点:
1.这个人事物值不值得你去破圈;
2.你本身有没有破圈的原动力。
不用贩卖焦虑,也不说什么“如果被外力打破了就是食物”这种话。
因为他是自我保护的作用,如果在完全没有内因的情况下,这么容易被外力打破,那换来的就是信念崩溃,人会出问题的。
而现实生活当中,还不至于有这么大的“灾难”,能造成大面积的信念崩溃。
扯远了。
如果一件人事物值得你去为之努力,你自然会对这件人事物有向往。
如果外界什么变化都没有,只有自己一个人瞎逼逼地在想“破圈”,那就是意淫。
或者,这件人事物勾不起你的任何兴趣,没有任何内在动力,自然也不会出现任何事情。
所以,“内因”和“外力”这组关系,是共生共灭的。
“我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他。”
这就是所谓的“眼界”、“格局”、“认知”等的问题导致。
而归根到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所导致的。
甚至有些人,遇到事情选择回避,更是这个防御机制的升级版所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能够解开这个机制的,只有你自己。
就看有没有这个必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