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朋友聊起他的销售团队的问题。
很有意思,他谈到最多的竟然并不是销售问题,而是生产部门的交期问题。由于他们的产品有很多属于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性质,在生产部就有很多加塞的订单。在生产车间呆过就知道,临时加塞的单,对于遵循流程的生产部员工来说,简直是噩梦。但是加塞的单,却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做生产,就一定遇到临时加单。
加单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关键就看管理者怎么处理。最怕出现的情况是,生产部门都说可以交货的,而最后往往却交不出来。
就因为这个事情,老板在跟生产经理交pi流ping过很多次。生产部的负责人的解释,就说人不够,加班费也没给够。老板当然不买账,一定要加人加钱给加班费,是个人都可以做了,那请生产经理来干嘛。
成本正是老板最看重的问题,如果生产经理开口就说这种理由,相当于从来没有思考过。他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呢?最简单的,比如做些夹具,做些工具,这是最简单有效能提高效率的方法。连那个做销售出身的老板也想到,在装车的地方安装一个升降台,就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然而生产经理却并没有提供过其他方案,才是最大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这位老板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位生产经理的情况,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这是个什么鬼问题?我想他作为一个大老板能跟我探讨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既做过生产管理,也做过销售管理。而我作为一个工科男,我并不喜欢把任何问题都归类到态度问题,因为态度不可描述,不可量化,就算可以评估,他也无法改变;能力是可以评估,更加可以改善。
我宁愿认为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愿意相信他是一个态度问题。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如何找到能力问题,因为生产管理需要管理的能力,销售工作需要销售的能力。
销售中的能力,最大的作用是“让客户满意”,这是一种感觉,很难测评。而生产管理中的能力,并不是谈感觉。因为生产中的任何结果,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评估。
1
老板为什么会不满意生产经理的做法呢?
讲的都是感觉,而实际上,生产经理是最不应该讲感觉的那个人。
一个生产经理在不能如期交货的时候,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用各种理由来解释,就说明这个生产经理没有什么价值,能力不高。作为一个生产经理,他至少要知道车间的产能是多少,产品质量处于什么水平,成品率是多少。哪怕这些数据不稳定,只能说明管理水平不高,但是这些基本数据还是可以有的。
如果连这个数据都没有如何,就不要谈怎么优化了。
更可怕的是,做生产的不懂得评估产能。
其实这还不是什么难点,只需要做基本的调研,我以前就是拿着秒表在旁边卡时间,基本产能就知道了。一款产品要花多少时间生产出来,起码心里有数。当被人问起来,什么时候能出货,起码能够回答的出来。
最怕的是做生产的像销售那样子,学会了狡辩,那就太可怕了。
生产工作,毕竟是非常理性的,如果想说服力去进行激发员工的热情,这是已经很可怕的事。曾经有一些咨询师就是提倡通过股权激励、对赌的方式去让生产经理去冲刺效益,表面效果很好,可是最终这些员工全都会跑掉。可能当时的项目可以做出来,但是到了后期,项目一旦多起来,员工就受不了。平时加加班可以,但是不可能让员工一天工作20个小时,这是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生产作业,都是建立在一个螺丝钉,一根线,一个动作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靠诡辩就能做出来的 。
辩论好看,并无实效2
说到实干,国内最大最好的典范莫过于华为了。
不看她的工业类项目,就手机这块也可以看得出来。记得当年我买的第一部智能手机,从最早的荣耀开始,纯粹就是因为便宜而买的。当时的心态是,有手机比没有好。那时的国产手机都被骂是山寨货,一直骂到2018年。
到今天为止,华为的手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迭代,真的算是开始逆袭了。因为自从P20pro上市以后,论坛里就有很多颜控提到华为手机的拍照功能好。而这一切都是华为一直在那在各种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得到的回报。
从早期几年开始决定做自有芯片开始,华为就花大投入进行研发。
芯片的研发技术还真不能抄,也不是说你想抄就可以抄得到。
华为麒麟芯片举个例子,X米因为x通爸爸不给芯片,就只有玩饥饿营销。x通爸爸什么时候心情好了,就给你一点出货量,他说芯片价格是多少,那就是多少。
雷布斯为了解决这种窘境,只好自己研发芯片。但是研发就真的是以前那种搞个扫描仪抄抄数那么简单?
太天真。
这种想法简直就像看了几套题,就以为自己能拿奥数世界冠军一样。雷布斯投了不少钱做澎湃芯片,两年前S1上市,到现在S2都不敢提。据说几次测试失败,每次四百万刀,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见。
静待S2知道华为芯片多不容易了吧?
为什么做不出来呢?
因为这些工作,急需要知识,也需要经验。知识可以复制,经验需要积累。工业品的研发、测试、生产就是这么残酷。不像很多所谓知识类产品,比如说开发个课程,闭门造车一两周就可以开发出来。工业品的研发真的不简单,需要人耗费脑力、体力,还要用真金白银砸出来。
这还只是在芯片研发上的努力,还不算那些为了吸引颜控而跟索尼合作开发的镜头,还有自己为了吸引游戏控而开发出来的GT算法,这也是给游戏加速30%的逆天技术。
这些技术的研发投入,每一项都是每年以亿为单位的投入,而且还是美刀。
研发类的工作就这么残酷。来不得半点虚的。
3
在生产管理里面也是一样的,项目里的各种改善措施,其实都是用资源砸出来。
以前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生产问题,不惜停工半天搞大清洁。试想一下,停工半天,厂房租金,机器损耗,几十号人的工时成本,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竟然不拿来做生产,想想都可怕。
但是当质量问题真的解决了,权衡之后发现报废率降低了,总体来说还是有盈利的。于是这项措施,就成为日常维护的必要工作。
每一个生产改善的方法,都是用成本试出来的。而不是单单靠逻辑推理,动脑筋想想,再在会议上打嘴炮打出来的。
生产车间中的看板,时刻都是效率汇报4
即使是在科学探索领域,每一种理论的形成,也都是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砸出来的。
最近的中国95后博士曹原登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曹园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9日报道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他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
在这个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一词,而不是叫做推断、猜想。所谓的发现,是真的在做过了上万次的实验,才能找到一点点的变化规律。这过程中,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要有运气成分。在这么多次的实验结果当中找到最优解,真的跟中彩票没什么区别。
虽说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但是计算机也仅仅能筛选了大部分常规的变化。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还是需要人的肉眼和思维去发现。
还是那句话,科学研究也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而是都是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砸出来的。
强子对撞机,每年重启一次,成本10亿欧5
至于销售工作,我们常常说销售靠的是口才艺术,实际上就等于忽略没有实干部分。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销售结果既要说出来,也要做出来。
话说,做的多的业务员,利润率都会比较在水平线上下,而口才好的,往往利润率会比较高。
当时相对的,口才好的,就不太肯干;而肯做的,往往单会多一点。一个销售团队里,还是需要这两类人互补。至于说口才又好有肯干实事的,那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好手,可遇不可求。
比如我这个朋友,就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类人。这种人为什么不可求?这不,都自己当老板了,不可能去打工。
当然他也有一些困惑,毕竟在销售工作中,他是一把好手,但是对于带销售团队,他就完全外行。
比如过去参加展会,做完展览就完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影儿,在现场下的订单,就该下了就下了,没下就没下文,所以属于一种非常粗放的的管理状态。这次我建议他们梳理整个展会流程,把潜在客户资源留下来,加以培养,在做二次促销。同时也对他们的一些关键的工作,设定了标准。比如说怎么加微信,怎么回访,多久回访,用什么标准判断那些客户最价值。
建立了这一套标准后,他们再整个展会前后两个星期的也足足涨了3倍。(至于相关细节,我会根据评论回复量来看看要不要写出来,如果回复没有超过10个,大家兴趣不高,我就不写了。)
每一步,都可以标准化话说,人还是那些人,话术我也没给过,不过只是规范了一下销售的操作流程,就有这么大的增长,可见实际落地的工作,在销售当中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所以销售如果只是靠口才,这玩意儿太飘,不是不能优化,但是不确定性太高,优化成本也高。方法是有的,我也给过很多身边的业务员朋友一些建议,不过这种方法见效比较慢,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我一般不会乱建议朋友用。
Sum
口才再好,只是包装,这仅仅是加分项而已。
而真正有效果的,是你的产品做的好不好,你的工作有没有按照标准做好。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实锤。
话说,你的标准是什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