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稀缺品的生产和分配,生产前一章简单聊了点机会成本、效率,现在说说分配。
分配,其实有很多种方式:
1/ 直接配给,按需分配(共产主义啊)
2/ 先来先得(极高的时间成本)
3/ 抽签 (完全的偶然性,忽略了愿望和条件的多样性)
4/ 人人平等,平均分配(有的东西很难平均,或者每份的价值太低,没意义)
5/ 谁横分给谁(这对弱者不公平啊)
6/ 谁优秀分给谁(咋评价优秀,咋衡量)
不说以上分配方式的不足,就一项,稀缺品(商品)生产者的回报在呢,咋激励生产者持续生产,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所以,分配稀缺品的主要方式,还得是,市场价格,和人们相应的意愿。
那,就说说这个事儿吧。
水和钻石选哪个?钻石?那在沙漠里,选哪个?
塞牙了,牙签和金子,选哪个?别扯,说拿金子买牙签还能剩点儿。
有结论了不?任何东西的价值都和境况相关,我们的选择行为也依赖于当前的境况。
边际分析,经济学的重点。(虽然我真的还是理解不了边际 margin ...)举个例子吧:
经济学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是此少彼多,或此多比少的权衡。
水涨价了,不是一滴水不用了,而是用水少了,这就是消费者对于水价变动做出了边际调整。情况不同,选择不同。
高水价,人作为优化者,会找出水的替代品来降低水的需求量(别说水无法替代,任何事物都有替代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6838336/8dbbe02b803ce0d4.jpg)
这就是需求曲线: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
“需求法则”断言,人会对需求进行优化。对于任何商品,他们在价格高的时候会少买,在价格低的时候会多买。
注意,需求和需求量不一样哦
需求,是价格和人们想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线。
需求量,是特定价格下的特定数量;是图上的一个点。
就这一条线,价格变了,需求没变,是需求量变了。
那总的需求会不会变,当然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6838336/ddfd23d1735b5510.jpg)
其他因素不变,下面的变化,就带来需求的增加(事和事,千丝万缕的联系啊)
①消费者数量增长(这个好理解,家里多了一口人,用水就多了)
②消费者口味和偏好发生变化,使得这种商品更加为人喜欢(倡导健康饮食,多吃蔬菜)
③收入增加(正常品)或收入减少(低档品)(收入增加,餐馆吃;收入减少,方便面)
④替代品的价格上涨(猪肉贵,吃牛肉)
⑤互补品(一同使用的产品)的价格下跌(面包便宜,多来点果酱)
⑥消费者预期商品未来会涨价(明天涨价,排队加油)
价格变动,对消费意愿会产生影响,不同东西,您反应肯定不同,看您对哪款东西价格敏感。
意愿增减的程度咱用需求价格弹性描述,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1,有弹性,因为需求量与价格变动反向,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反向变化,那就是需求有弹性
举个例子
如果学费下降20%,但学校总收入还上涨,说明人数的增长大于20%,那需求变化/价格变化,结果一定大于1
<1 ,缺乏弹性,总收入和价格变化同向
=1,单位弹性
但对正规价格范围而言,不存在完全无需求弹性的东西哦,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怎么可能有绝对必须。
那需求弹性受什么因素影响?
1/ 时间(我们需要时间采取行动,需要时间发现替代品)
2/ 已知替代品的可及性和相似性(替代品越多,弹性越大)
3/ 预算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预算比例低,缺乏弹性)
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咱拿盐举个例子:
盐从5毛涨到了1块,需求缺乏弹性;但,从2毛涨到了20块,估计情况就不一样喽。
如果您不是个家庭主妇,是个餐馆老板,反应也不同哦。
书看到这里,已略显吃力,但思维方式的突破,的确值得继续。
看来,分配还得靠市场,市场价格和人们的意愿,让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特定的境况,进行优化,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
我们一直都在用货币价格作为权衡的尺度,只是因为方便,因为货币是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使人们能够计算相对的收益与成本。
也许,这么说,更符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少发生这种行为;一项行为的机会成本下降时,选择者会倾向于多发生这种行为。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