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
作者/狼烟诗影
年,一年又一年,年年都一样,年年不相同。说起过年,就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鞭炮空竹喧哗声,这就是过年的写照。更有走亲访友年味饭,餐餐曰醉麻将牌。还有门前春联街市闹,桥头烟花孔明灯。这都是儿时过年的景像,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一抹“年味……”
年,就近在迟尺,除夕夜,是真正过年的开始。几千年来,在除夕夜前二十天就开始闻到年味了,这也是不变的主题。备年货,杀年猪,制腊肉,装香肠,这是恒古不变的中国年。等到除夕夜前三天时,就进入正式“过年”模式。学校停课,工厂放假,农民停下地里的活。为的是庆祝这一年的丰收,也期盼来年事事成行,风调雨顺,新年新气象。
这几年,城市好像失去了“年味,”那些中国年的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前些年,随着过年的临近,城市街道两旁的绿化树干上,都会被裹上一层金簿,树枝上也会挂上一些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让人一下就感觉的“年味”已来临。夜晚,树干上的金簿,和树枝上的大红灯笼,都会在夜晚那霓虹灯的照射下,放射着过年的气氛。而,这些年,不知是政府财政紧张的原因还是政府唱导节简的原因……临近除夕夜了,也看不见树干上的金簿和大红灯笼。临近除夕,走在街道上,很多店铺都已大门紧闭,车、人,也甚是稀少。或许,来到城市的远乡人都各自回自己的家乡过年去了……剩下的都是本土自居人,而过年的“年夜饭”也不在家里吃了,还未“除夕”,都去酒店订了一桌,热闹一两个小时,这“年味、年夜饭,”就这样尘埃落定,剩下来的就是走亲访友的这个环节。“年味,”这样一个中国年的“味,”在城市里,已找不到心中的那“年味。”为了寻找“年味,”我们只得到乡村去寻找,乡村的“年味”还没有丢失,还如期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决定去祭祖,正好寻找儿时失落的“年味。”说起祭祖,这也是地方风俗,已传承几千年至今,必须在除夕夜之前祭祖完毕,要是过了除夕夜,就不能再祭祖了。作为儿子传承的一方,也只能在除夕夜之前去完成祭祖。作为嫁出去的女儿一方,那是过除夕夜之后才可以回娘家祭祖的。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前祭祖。比如,明日为除夕,本来是作为儿子一方可以祭祖的,却偏偏明日又逢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在地方风俗中,“立春”这天,是不能动土,扫地,砍树,剪枝的。当然,祭祖也例入“不准”行列。于是,今天就决定去祭祖。
四川邛崃的大同古镇,是我的家乡,那里传承了千年文化,千年习俗,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回乡祭祖。于是随便去寻找在城市失落的“年味。”
古镇,就座落在这个桃花源般的深山里,古街,古楼,还有古老的廊桥,是古镇的身份证。行走在古镇、乡村,随处可见门前屋楼都挂着大红灯笼,一个一个的,一串一串的,甚是好看,春联,门神,在鞭炮声中突显这浓浓的“年味。”过年,城市的车子少了,乡村的车子却多了,平时城市堵车的场景,过年的时候在乡村路上演绎着。不时又从农家窗户里流来的鸡、鸭、饿,猪,和各种山中野味的肉香,有时,也被迫得吞口水。
也顾不得了,还是去祭拜我们的祖仙人,为他们烧点钱,上柱香,再坟头挂上五颜六色的“挂坟钱,”便又跪了下来,向已故去的祖仙人们磕几个头,以表祭拜。随便向儿子们讲一下我们张家祖仙在清代是这里的第一大户,他们是怎样成家立业的,某某祖先曾经在乾隆皇帝时在御前为官,这墓碑上题头的“皇清”就能证明。看着三通题头为“皇清”的墓碑,讲诉了入川始祖张良后裔之张文贵,和他的妻子陶渊明后裔,乃明朝皇袍大将军陶龙奎之女的结姻故事。张家从兴望到大清朝和张家的落幕,从第一富有到第一贫的故事,云云种种的辛酸家史。再让他们记住祖先家训不能忘。
回家时,望着这浓浓的“年味”而离去。也许,时代的变迁会让很多文化成为消失的凭据。
【寻找年味】-_-||狼烟散文‖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