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读的书就好比私人存款,必须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我计算过,如果每周读一本书,一年就可以读50本,这是我的保底目标;如果每周读四本书,那么一年就能读200本,这是我的奋斗目标。试问,对于一个读书爱好者,一年读200本书,只要说出去,怎一个帅字了得!所谓的人生开挂,也不过如此吧。
可是,就在我还在沾沾自喜于我的读书目标时,一个人改变了我的固有观念。这个人就是85后最贵说书人李源。在加入了李源老师的阅读特训营,学习了他的极简精读法后,我惊异地发现我以前读书贪多的想法其实是错的。因为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做事必须牢记自己的初心。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涵养自己,学以致用。
比起那些常年不读书的人来说,每年读足够的数量的书,这样的初衷不能说不好。只是,读书只凭数量一决高下科学吗?我们必须问问自己:我读的书是我需要的吗?我读过的书我消化吸收了吗?我读的书是否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是否转化为我的自觉行动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阅读当然是没问题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了,因为它已在不知不觉间背离了我们读书的初衷,这样的阅读无论如何不能算作高效。
我经常在各种学习网站看到许多大牛说自己每年读几百本书,并教给你快速阅读的方法。我也报了许多大牛的阅读课程,学了不少快速阅读的方法,一时间我读书的速度的确加快了许多。从每年读三五本书进阶为每年读三五十本书,并且收获到满满的充实感和自我感动。可是,一年、两年……,时光的沙漏流走了曾经的一切,仔细盘点一下自己读过的书,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没有想象中大。虽然读过许多书,可为什么当我再回忆时都只有模糊的印象了?有时甚至一些书名和作者,我都记不清了。试问,这样的阅读是我想要的吗?这样暴饮暴食般的读书,真的比刷剧刷朋友圈或是逛淘宝更有意义吗?刷剧还会多些与同事朋友之间的谈资,刷朋友圈还会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逛淘宝也还可以买些需要的东东。而多读了一堆杂七杂八不成体系的书,除了可以让我收获到满满的自我感动外,似乎并没什么卵用。
那么,什么才是读书的正确姿势呢?李源老师的意见是从精选书开始。要有计划地读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而且要读某行业顶级大神的书,比如行业的开创者、分歧者、综合者的书,不仅读大神自己的书,还要了解他的师承和背景,队友和弟子,以及他的对手。要读这位顶级大神的代表作,了解他的核心观点以及他多本代表作之间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了解到该行业学术共同体的主要脉络,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李源老师把读书前查找的这些信息称为五位一体信息,并说要花30%的时间查资料后再选书,才可以避免因读到一本烂书而空耗时间。
具体到读书,也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而应该学会高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重点读书的序章和前三分之一,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果,会怎样”,这是相对容易的独木舟读书法。比如从书的三分之二读起,问多个为什么,再到前面章节中寻找答案,像核潜艇一样不时地冒出头来,这是相对高阶的核潜艇读书法。此外,还有必要采用思维模型读书法,正确分辨作者的思维模型到底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术著作和严谨著作,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思维模型的一种。把握了作者的思维模型,对他的核心观点便可以一目了然,让读书事半功倍。以上几种读书方法,是我在课上学到的,个人觉得它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简洁实用,无论采用哪一种,读书进程都可以尽在自己掌控之中,真是好不快意!
明白了读书的种种底层逻辑和方法,读书不再是一件让人焦虑和恐慌的事,而是一件令人无比向往、无比享受的事。我今后再也不会为了一年读200本书而无目的囤书读书了。信奉“断舍离”理念的我,从此可以将“断舍离”的理念从衣橱扩展到读书,且将其践行到极致,怎一个帅字了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