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作者: 冷月照长河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3:49 被阅读0次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不同的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死亡的看法不同。

    不懂事的时候,在无忧无虑玩乐之余,我也会想死亡的问题,我曾幼稚的问大姨人死了装在棺材里埋在地下会不会觉得闷。

    亲属中有老人亡故,我参加过很多的葬礼。那种葬礼很有仪式感,程序比较复杂。我们跟在后面吃好多顿。看到大人的悲伤和哭泣,自己不哭也不笑。该磕头磕头,该吃啥吃啥。但对于躺在那里的死者,却不敢看,尤其不敢看有人把蒙在死者脸上的布揭开。死者的脸是蜡黄的,嘴里含着云片糕,很怕人。若是熟识的人,更不敢看,死了与活着的样子差别太大。

    寿终正寝大家都觉得是自然的事,所谓红白喜事,老人死了是大事,也是喜事。现在死了老人,好多人家会请唱歌跳舞唱戏的来表演,热闹得很。英年早逝,非正常死亡,是令人悲痛的。疾病、车祸、自然灾害等等夺去了好多人的生命。许多的悲剧只能亲人去承受,别人的安慰起不了多大作用。

    当一个生活很艰难时,他一般不会去想死亡这件事,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生活下去。当一个人顺风顺水,事事如意,他也许时不时会有假如死亡来临我该怎么办的恐惧。

    许多人的成名,往往因为不惧死亡,死得轰轰烈烈。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文天祥拒不投降,留下《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面对死亡放声大笑者,足以让敌人畏惧。

    孟子认为义超过生,有时要“舍生取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伍子胥头悬国门,屈原投江,他们通过死来证明自己的气节。

    我们经常会说,如果某某不死,会留下多少好的作品。王勃25岁左右就死了,李贺27岁就死了,柳宗元47岁死了。徐志摩坐飞机失事,也很年轻。海子卧轨自杀时才二十来岁,三毛自杀时年纪也不大。陆游写近万首诗,也与他活到八十多岁有关。

    哲学的终极命题就是研究死亡的。一度时期,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亡比较多,跟很多人探讨过,我开始拼命读哲学书籍,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读尼采、叔本华,读老庄,读周国平,我想找到答案,但却没有找到。我曾经奉行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东西。天堂、地狱只是宗教和神话虚构出来的。

    工作后,忙忙碌碌的凡俗生活,让我没有时间去思考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经常冒出的念头是:管他呢,顺其自然。到老了的时候,生活毫无质量,连自己都讨厌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死就像蜡烛燃烧到最后慢慢熄灭。

    生是美好的,我们可以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享受美食,感受人间真情。死亡意味着我们无法感受这一切了。当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时,他说:死亡意味着我再也不能欣赏莫扎特了。大科学家对艺术的喜好可见一斑。

    生与死是辩证关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好好活着,死亡的事暂且放一边,有空再去慢慢理会。生如夏花这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就像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没有悲壮,只有宁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qa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