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
受害者心态: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摘录)

受害者心态: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摘录)

作者: 清川_lw999 | 来源:发表于2024-02-28 20:00 被阅读0次

所谓环境可变策略,侧重于在与外界人、事、物的互动中期待外界的改变。个体在使用这种策略时,往往会通过指责、抱怨、发脾气等冲动行为来跟对方建立连接,却不会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谈恋爱,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潜意识中一定是渴望自己更幸福、得到伴侣的爱,这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都渴望达到的状态。这种渴望激发出的心智策略是:我们的幸福需要伴侣通过行动来实现。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心智策略,当关系出现冲突或矛盾时,我们就容易渴望伴侣做出行动来解决冲突。对方不行动,我们也不行动,长此以往,关系难免出现问题。同时,我们的内心还会出现这样的声音:“我现在不幸福,都是因为你,是你没有保护好我。”这种声音演绎出的外在行为就是对伴侣的指责和抱怨:“你天天不回家,不陪孩子写作业,对父母也不上心,你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结果导致对方急于逃避,不想直面问题。虽然我们内心深处渴望伴侣靠近自己、爱自己,但是这种心智策略却把对方推开。从需要的满足和关系的价值来看,这种策略就是无效的、有局限的、被动的。

生活中的一些人特别喜欢抱怨,事业不顺就抱怨社会环境残酷,孩子成绩不好就抱怨教育体制不完善,婚姻不美满就抱怨伴侣不理解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就抱怨亲友功利心重……总之,他们的焦点全部投向外部,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问题,这种环境可变策略会导致受害者心态。在咨询中,很多来访者都有这种受害者心态,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全部都是环境造成的。他们把所有的人生能动性都归因于外在环境、成长经历、原生家庭,把自我成长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外在因素,这种策略指导的行为一定是把对方推开。这些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层面会出问题,正是源自这种受害者心态。他们把改变的力量寄希望于外界,就相当于放弃了自我的能动性。把人生的主动权拱手相让固然显得轻松,却也会导致自我力量的丧失,从而陷入提线木偶式的人生。

我们表现出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与无效策略有关,如果某一策略对我们没有价值,那它肯定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拥有某种策略,并在应急状态下选择这种策略,一定是因为它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曾经是有效的。但是我们的潜意识误以为这种策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有效,于是会在现实情境下自动使用它,可是它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早已失效。所以,我们的问题跟策略本身无关,而是跟策略单一有关。我们使用过某种策略,并且切实感受到好处后,就会形成心理上的固化,在未来也会本能地使用这种策略,而忽略了它可能对现有情景未必有效这一事实。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喜欢通过展示自己的脆弱来吸引别人的关注,那么他在成年后也会习惯性用这样的方式来博取他人同情。如果一个女孩子从小常看到母亲通过指责父亲来换回父亲对自己的在意,那她在步入婚姻后也会倾向于选择“指责”这种沟通方式。我们会发现,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保留有这样的环境可变策略。当然,我们并非刻意去坚守这些已经失效的策略——它们的运行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的。在清除这些无效策略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它们来自哪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受害者心态:无效的环境可变策略(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sf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