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好的路上鸡汤鸡血是少不了的。他们是你打算葛优躺却又弹起来继续学习的动力。
只剩3个月就到2019,你的愿望清单完成得怎么样了。三个月还能至少做好一件事情。下面几部电影可以让你忍受:独自在自习室做题,一个人穿梭于图书馆和教室间,吃完一人食的安静。“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希望大家不要泄气。
《垫底辣妹》
还记得你的高三吗?
这部电影至少让我想起了自己披星戴月的高三。
沙耶加从小学到高二一直都是一个只需要开心玩乐的日本少女,化妆,漂亮的裙子和小吃货,是他们每天都日常。
高二下学期被学校劝退,终于被妈妈鼓励选一个自己想去的大学,通过参加私人补习班+自学,在老师的循环善诱的鼓励下,开始脱胎换骨。
为了能够专心学习,和好朋友约定暂时分开,重新选择环境,减掉了减了烫染的头发换回土土的衣服,回家的路上也不耽误重新学习英文。开始桌子上堆满了书,熄灯的时间越来越晚。
多么像我们的高三啊。
足够努力的人是会被看见的。她考上了曾经以为进不去的大学,做到了曾经不敢想的事情。沙耶加抱着老师痛哭的时候,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孩子大概都会触动。
这部电影似乎是打鸡血的代言人,弹幕上全是那些考研和要高考的人写下的五颜六色愿望,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却因为一个个努力变好的灵魂相聚在弹幕上。
青春就应该被五颜六色的誓言填满,以后回忆的时候才会给你彩虹糖一样的甜。
《白日梦想家》 to be a doer not a dreamer
人到中年的沃特已经从事冲洗照片岗位十几年,枯燥的工作和内向的性格,让他只能靠偶尔做白日梦来度日。
和喜欢的人搭讪;大胆的diss上司;做一个英雄," 他从来都是做梦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后来公司杂志封面需要的胶片没找到,自己作为关联人物应该出面找到摄影师,再加上家人的鼓励,他终于踏上一次冒险的旅行。
爬雪山,跳飞机,他不再是那个只敢做梦的人,追到了自己喜欢的人,用行动把梦想照进现实。
我也经常走在路上幻想自己目前没有的东西。要么把剧里的桥段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又或是造一些"如果……就好了”的白日梦句子。
但是知道敢行动的白日梦才是生动的,写下来让自己看见才愿意行动呀。我开始写梦想清单,一有新的愿望我就补上去。
但人做梦的时候会有些没掌握好度,目标太高可能会完成不了,所以从我的梦想清单标的××中慢慢知道哪些目标对于现阶段的我是可行,哪些需要先放放。
你做的那些梦他们实现了吗,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去做吧。
《美丽心灵》,和甩不掉的欲望共生
数学天才,不善社交,沉迷于研究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乃至慢慢患上精神病都不自知。幻想自己是国家情报破解专家,一直自导自演收集很多解码的资料和信息
幻想出来的室友
后来为了治疗服用药物让自己对数学的灵敏下降,但对自己事业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在妻子的包容和陪伴下,他开始接受自己每天看到的人和物都是幻象。
开始和用意志力去战胜精神病,实现与其共生,并在老年的时候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就是:“一个人如何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战胜欲望,实现与其共生。”
我们心里会有很多的欲望:‘减肥期却想去吃火锅,需要注意力学习却想打游戏。‘如果真的做不到把他们从脑子里移走,就和纳什一样学会让他们可以让继续在你的身体里吧。
《风雨哈佛路》,改变需要多少自律和勇气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爸妈吸毒时常神志不清,后来又染上艾滋病。妈妈被送回外公家,爸爸被进了流浪所,没有人领的利兹被'扶贫部门“送进儿童收容所,在那里过了7年的生活。
从小就在泥潭堆里的利兹已经习惯堕落的混日子,直到妈妈去世她才恍然清醒,开始想要认真为自己活,逃离那个乌烟瘴气的环境。
于是申请学校,用2年上完高中的四年课程最终考上哈佛大学,又通过参加比赛获得《纽约时报》资助四年大学学费。
电影大半部分都是在讲利兹生长的环境有多么的in a mess,她后面改变乃至成功的戏份比重较少。我看到有人这样评论这部电影:
这不是在卖惨,我相信这世上有比她更惨的人。电影花了那么多镜头在她的”惨“上面,不过是想和后面她触底反弹做一个对比,
为什么她上学刻苦学习的这一过程戏份较少?
每个陷入泥潭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挫折,怎么逃出泥潭,微观来看都是一次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经历,电影本身希望你能知道宏观上可以复制的动作:“足够渴望并且真的行动。”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仿徨迷茫之中,不愿睁大眼睛去看清局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积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
就触底反弹那一个动作被复制,被记住,你在这部电影身上才真的赚了。
时间对珍惜它的人格外宽容,
时间看得见
你的坚持也会被看见
我们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