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趣事。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期间,当我对某位异性产生好感,并萌生追求的想法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对于她的兴趣越发强烈,而另一种则是,我对她的兴趣迅速衰减,直至为零。
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这不禁让我心生疑惑,“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呢?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反差的表现呢?”
最终,“时间”本身给了我些许启发。
当我对女性A产生强烈的兴趣,并有意追求时,我可能仅仅只停留在那一刻的感觉而已,或者也可以说,那种感觉并没有触发我接下来的行动。于是,女性A渐渐被我遗忘。
而与此相对,当我对女性B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有意追求时,我则是真真切切的付诸于行动了。于是,女性B让我魂牵梦绕。
这兴许就是时间的力量吧,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这就好像在说,一个想法,如果放在那里不去践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变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所说的“等到……的时候,我就……”,可仔细回想一番,类似的事情大都不了了之。因为,即便你等到了那个时刻,可能想要做事情的心情也没有了。更何况,有时候你可能永远也等不到那个时候。
也好像可以看出来,你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件事的着迷程度,并不取决于你的想法,你的感觉。或者说,它们的影响程度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而真正让我们深陷其中的,更有可能是你的行动。
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之际,全国各个高校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工作。众所周知,在复试的考察科目中,面试占据了很重的份额。对于常规的面试环节来说,无非是导师提问,考生回答。而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评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一个好问题的价值,是远远超过一个好答案的。” 若是考生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话,那足以证明他的确做了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他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而研究生的本质不就应该是,提出一个好问题,进而对其分析,并将其解决嘛?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我自己平时的工作中。每当一位有意向考研的小伙伴向我咨询课程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老师,咱们总共有多少学时啊?”当然,我会如实回答。可事实上,我更想说的是,决定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并不在于“学时”,而在于“用时”。于是,在那一刻,我特别想反问回去,“那你有多少用时呢?”
似乎,当我拿“用时”来衡量我的英语水平的时候,我便释怀了。原来,导致我英语一塌糊涂的罪魁祸首并不在于我付出了多少学习的时间,而在于,我几乎就没用过。
当我们谈到思考的时候,常常会说,“人与人的思考质量实在是太大了。”
那我也想问,“大家都是正常人,咋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思考差异呢?”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那就是有些人聪明,有些人笨呗。这有什么好疑问的。”
其实,曾经的我也觉得是这样。我自觉就不够聪明,甚至有些笨,我时常感觉反应速度比别人慢一拍,人家已经意识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可能我才想明白个大概。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投入到阅读和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多,我才渐渐意识到,原来,“行动中的思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巨大认知差异的关键。
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当我开始动笔写东西的时候,脑袋常常是含混不清的,仅仅只是有个想要表达的模糊主题而已。可是,当我真正投入到写的过程中的时候,我的想法开始多了起来,不仅多,质量也不低,最起码,这些是在我一开始动笔的时候,压根就不会想到的。有时,就连我自己也会惊讶到,呀!我是咋想到用这种方法阐述的,我是咋想到用这个案例论证的,真的有点小小的不可思议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