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成见的泥潭中打滚。
哪吒原本是魔丸转世,注定要当破坏大王的,但他却心有不甘,执意寻求群众的认可。他在父母之爱中感到沉重,又在邻里白眼中超脱。这显然是个美好的成长故事,然而我却觉得这故事太过美好,以至观众都忽略了电影人物塑造的不足。没错,并非哪吒本人角色设定有问题,而是白眼哪吒的群众有问题。
他们未免太单一,态度转变太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本见不到这种群众。现实的群众是多样的。他们会在口诛笔伐时感到疲惫,也会在英雄出现时报以怀疑。虽然我明白这个多样性对殷商时期的群众要求过高,但总体而言它还算得上是群众的基本属性。要知道,单独一人是可爱的,无数众人是昏庸的。群众并非没有智商,他们只是在舆论环境下,自愿放弃了智商。
简单来说,群众停止理性思考后的成见很难改变。因此当哪吒拯救他们时,他们极有可能不会立刻感激,而要经历一个考察过程,最终再判定哪吒的人品。我认为,导演之所以安排群众态度急转,是因为剧情紧凑的需要。就像《战国策》里讲苏秦嫂子“蛇行匍伏”一样,乃为戏剧化情节服务的夸张描写手法。
事实上,成见可怕不仅在于其“难以改变”,更在于其几乎“与生俱来”。Langlois、Roggman等作者发表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 Rudiments of a Stereotype?一文,佐证“以貌取人”从幼儿时期就出现端倪。根据实验:幼儿会更长时间注视那些长相有魅力的人,What?长得丑的人难道注定处于劣势之中吗?恐怕是的。成见已经成了基因,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人物抱有成见,甚至也会对自己抱有成见。成见像空气一般存在,像太乙真人一般顽皮。
一,对事物的成见
在一本年代久远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上写着动物分为:(1)属于皇帝的动物,(2)陪葬品,(3)受训过的动物,(4)乳猪,(5)美人鱼,(6)神话中的动物,(7)流浪狗,(8)没有包括在上述分类的动物(9)数量极多的动物,(10)以神来之笔而画的动物,(11)其他动物,(12)将花瓶打翻的动物,(13)远看像苍蝇的动物。——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
不知你看到以上动物分类是什么感觉,反正我是觉得这种分类方法“滑天下之大稽”。但实际上这种分类却非常常见,譬如德伯尔语(Dyirbal)中,“balan”表示女人、火和危险食物所在的类别,相当有文艺范。显然处于该语言中的澳大利亚土著并没有按照文明世界的标准来思考问题,我们认为他们的分类是成见,同样,他们也觉得我们的分类怪之又怪。
分类向来是一个不好办的事情,因为事物的属性通常是多样的。物理学家说水是液体,化学家也能说水是H2O。这有点印证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的老话,在知识改变的过程中,对象也要相应发生改变。好比物理学家的液体和化学家的H2O,前者依据物理知识可以变为蒸汽或冰,后者则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变为过氧化氢,我们理解它的方式不一样,它就有不一样的功用。那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还真不好说。
人类看待事物总是会有懒惰病,不能认知全面,干脆就打包压扁,理解个概要。成见的产生起源于缩略,发展于片面。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精辟地总结道:“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这句话还有更加古典的说法,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新工具》里的“洞穴假说”。他认为一个人的天性和受教育程度将其困在狭小的洞穴中,不知不觉地坐井观天。或许洞穴人也曾无数次标榜自己客观中立,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他们最终还是逃不脱自己的“阶级局限性”,像博尔赫斯誊抄的中国文献——认知混乱,分类混乱,立场更混乱。
需要指出,即便现代人都还有无法廓清的认知障碍,遑论可怜的殷商群众。他们所处的年代还蔓延着巫术和宗教的气息,绝不会那么容易就相信一个被定义为“魔丸”的孩子会拯救大伙。影片结尾如果更暗黑一些的话,理应是群众中生出“阴谋论”,怀疑哪吒又搞什么幺蛾子,这才符合现实。毕竟,你何曾看到一个英雄不被误解,顺利渡过一生的?《哪吒》对结尾的处理还较为低龄化。
二,对他人的成见
看不惯他人首先就是从看不惯事物开始的,这一点无需避讳。前文我们已经说了对事物贸然分类的危险性,现在我们再看对人物分类的危险。也许,你在分类事物的时候还会考虑到许多不同的维度,但你分类人物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回到“二分法”的本能。什么意思呢?
你定会先天地认为,“我是男人,她是女人”,“我是好人,她是坏人”,“我是英雄,他是懦夫”,“我是正义,他是邪恶”等。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认知误区:“围棋式分类”,看待所有人非要分出个黑白、敌我不可。不仅扰乱了社会和谐,也迅速拉低了自己的智商。这种“围棋式分类”唯一好处仅在于其传播效果极强。
比如Apple官方鼓吹乔布斯是“完美主义者”,就是苹果公司打造的、可以极速传播的成见。人们一看到Apple,就和“敷衍了事”这个词语分离开,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乔布斯和苹果本身的“不完美”。绝对的二分法给受众带来鲜明的印象,因此Apple品牌也相应拥有很高的辨识度。可以说,苹果是塑造成见的“品牌商”。利用成见积极发展品牌,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当然,世界上也有成见的“投机商”。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前自媒体大V咪蒙。不难发现,咪蒙总是站在一个群体的立场上去攻击另一个群体:或站在女权主义的角度大骂渣男、或以专断老板的形象告诉你“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这些带有情绪性的话题当然传播效果极好,纵使她得罪了被攻击的一方,也能快速获得“我军阵营”的好感。总之,她利用“成见投机”赚得盆满钵满,带偏了很大一群人,收了一波又一波智商税。不过所幸,她并没有伤害某个具体人物的身心健康。
相比而言,二分法造成的网络暴力更令人重视。
我不禁想起去年年末的“六学”狂潮。
那时我刷知乎贴,完全看不到为章金莱老先生说好话的文章——请注意我的用词是“完全”。全屏的黑话让我打滚大笑了好几小时,但越刷却越感到脊背发凉。章金莱老先生即便“作恶多端”、“品行低劣”,也不至于这么对待他吧?更何况老先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网络生存经验,一切都听凭网友的论证和戏谑,未免太过分。
我们不妨想想,我们对待家人和朋友会以这种态度吗?我们的家人、朋友即使犯了错误,我们也会积极发掘他们优秀的一面。因为,我们知道家人、朋友就在身边,我们可以用完整、立体的视角看待他们的优缺点,理解他们,谅解他们;而至于章金莱老先生。他不过是网线末端的一个虚幻的信号、一个“灵堂卖片”的恶贼,骂骂他,求个开心,有何不可。
肯定不少朋友都参与了对章金莱老先生的声讨,他们当中很多都饱读诗书,且熟读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乌合之众》。这些朋友在批判群氓时声嘶力竭,尽心尽力,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恐怕也是群氓中的一员猛将。不相信的话,请看我写文章的时候是否也严格区分了“他们”和“我”?我们计算“充满成见”的庸众时,总是忘了算上自己一个。
三,对自己的成见
在《哪吒》剧本的设计方面,主创团队显然花了大量时间打磨,因此绝大部分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比较丰满、无可挑剔。只是哪吒本人有句台词稍显不合拍,这句台词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认为这句话出现的有些尴尬,尽管它确实反映了哪吒的转变。毕竟,哪吒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劝说三太子敖丙,有点像刚做出成绩的学渣去给稍微落后的学霸加油打气,十分稚嫩可爱。
这里我们简要考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来源,如此你便知道这话为何尴尬了。悟真紫阳真人张伯瑞《悟真·绝句六十四首》:“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六《黄白》:“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什么意思?要“长生不老”!毫无疑问,《哪吒》台词参考两个嗑药飘了的神棍。他们吃了炼好的仙丹,觉得自己要长生不死了。于是写个小诗放飞自我,未存什么伟大志向。
主创团队引用这话实在扎心,不过尽管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着调,但还是有一定功用的,起码它能够充当电影的分界点。在这句台词脱口之前,哪吒对自己的成见是“我永远不可能如何”,而台词脱口之后,便是“我可以如何”了。这一前一后两种观点刚好对应人类思维模式中的“fixed mindset”和“growth mindset”,按心理学学者刘建鸿的翻译,它们分别是:“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其中“僵固型思维模式”即自己对自己的成见,“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对自我发展可能性的乐观态度。
人们往往认为只有愚钝之人的思想才会“僵固”,可事实证明也有一些神童和天才会陷入“僵固”的漩涡。我思忖这是外界给他们的反馈机制有问题,神童、天才们太相信自己的智商可以解决一切,因此碰到哪怕一点挫折,都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事实上,Sperling 的Fixing Students' Fixed Mindsets: Paving the Way for Meaningful Assessment一文,已从法律教育领域说明了渐进式反馈机制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学生必定产生对自己的成见。
其实,“反馈机制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局限于学习。像哪吒这样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成见,也需要反馈机制来背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说:“我见过许多人,他们无论在课堂、职业生涯还是人际关系中都有给自己定位的惯性,每种情形都要求确认他们的智力、性格或个人品质。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起来聪明还是愚钝?我会被接受吗,还是被拒绝?是赢家还是输家?”
哪吒便是那个根据群众反馈判断自己“会不会被接受”的孩子,他也许对自己的其他能力感到自信,但对于人际交往,他是长期自卑的。尤其知道自己“魔丸”的身份后,他当即确定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可能改变了。哪吒陷入自我成见的泥潭,直到最后被父爱、母爱所感动,才从“僵固”转为“成长”。如若不是父母坚持不懈地承认哪吒,帮助哪吒,恐怕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说不出口吧。
现实中很多可怜的孩子因为得不到帮助,也受不到启示,最终破罐破摔。这就有点“上天不照顾”的意思了。我认为哪吒应当一部分感谢自己的努力,另一部分感谢上天给的机会,“强行励志不可取,客观思考是正道”。我从这部国漫中学到最多的就是哪吒转变后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当环境否定你,不要轻易认定自己难以改变。坚持积极对待,也许就能扛过艰难时刻。
四,小结
总之,无论是对事情、他人的成见、还是对自己的成见,我们都要谨慎看待。否则一不小心陷入成见的泥潭,再起身就很难了。关于克服成见这点,我们可以模仿梁文道的骑墙态度,凡事不下定论、不下判断,留有周旋余地。下面提供一份道长之观点模版,供大家参考学习:“对于这件事,不少朋友这么看……;不过你有没有考虑到……;这件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不过话说回来……;还有待后人去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