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部分列举了一个这样一份研究结论。据说,研究人员总结了24-36个月的孩子的社会行为特征,把孩子们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懂得笼络人心、调停冲突、在获取方面展现支配权的“领袖们”。领袖型孩子被认为符合稳定型高自尊的特点。
第二种是较少采取笼络人心的行为、主要采取进攻、甚至屡战屡败的“具有攻击性的支配者”。他们被认为符合不稳定型高自尊的特点,但整体理性控制能力较差。
第三种是避免竞争和冲突、同时会采取笼络人心行为的”被支配的胆小者“。很显然这符合低自尊的特点,不过,作者甚至在后文都没有提及他们。
这个研究结果使我很震撼,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反复琢磨它带给我的启发。
这三种类型的孩子我在生活中都曾经见到过,而且非常典型。最使我感慨的是,当父母意识到孩子的自尊类型时,应当做些什么,以培养孩子家里稳定的高自尊。
父母意识到孩子的自尊类型后,就要思考自己的自尊类型是什么。因为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的样子。父母的眼睛长在前面,只能看到前方,而无法反观自己,但通过观察孩子,可以间接促发父母探索自身。
如果父母自身具有稳定的高自尊,就会相对容易地在教育孩子时从教育的态度中传递出某些讯息,以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自尊。但是如果父母本人不具有稳定的高自尊,便无法轻而易举地实施这样的教育。
不具有稳定高自尊的父母,既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反观自己,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其他事件反观自己。就如本书的书名,当父母自己学会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后,也更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
02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本书第二部分提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自尊的崩溃。
”青少年在情感上非常依赖自己的父母,他对自己的看法与他跟父母的关系的好坏是直接相关的。然而,所有青少年在行为表现中给父母的感觉恰恰相反,因此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从而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会支持,这种损失不一定能在同辈的支持那里获得较好的补偿。结果是:青少年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重新评估/恢复自身价值感的能力尚未完全到位,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自尊开始坍塌。最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打击,便开始崩溃。“
对很多家庭来说,孩子的青春期,往往是亲子关系最恶劣的时期。亲子之间冲突不断,而此时,孩子在学校可能也出现了种种困境,如学业困难、交友问题、校园霸凌等。
然而,大多数父母可能只看到青少年叛逆的一面,而未能注意到,其实他们在情感上对父母的矛盾性——一方面渴望独立,一方面非常依赖。这种依赖,其实提供了父母靠近青少年的情感基础。如果父母能够和青春期子女保持较平等、顺畅的沟通,就能帮助在家庭以外遭遇困境的孩子渡过危机。否则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会加剧孩子的痛苦,加速孩子自尊的坍塌。
如果青少年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师长或朋友,他便再度获得了社会支持,也就是获得了自尊的来源。因此,每一个目睹他们困境的人,其实都有义务伸出援手。
03
从自尊的角度来理解夫妻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冲突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夫妻关系融洽,双方都从对方的成功中获得喜悦和价值感。双方的自尊都得到了提升:一方是直接的提升,另一方则是间接的提升。
夫妻关系不融洽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施展浑身解数一比高下,比如当着客人们的面不停打断对方,或者互相捣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