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59058/7b3ccc6b8db78122.jpg)
2019·4·22
学习《张衡传》,有一句“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按照书下注释“于是研究考验天文、气象,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强调了“正”在本文的语境之下是“道理”的意思,想借此让孩子们理解文言翻译要灵活,在词典上没有收纳的某些字的某些词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合理推断。
遂举设另外一例:“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我们很容易将“征”翻译为“征兆”——其实在课外文段翻译中我们常常这样做——貌似很通顺,但是,结合上文,“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明明是有“征兆”,只是怪其“没有真正发生(应验)”。查找词典,果然有“应验”这一词条,得到逻辑思维判断的“应验”。
![](https://img.haomeiwen.com/i5359058/a47c0ecdaefd07eb.jpg)
孩子们的思考点却在“璇玑”一词。小欧瑜问我:老师,璇玑不是北斗七星的别称吗?书下注释为什么翻译为“测天仪器”?知识的积累多么丰富啊!欧瑜不仅仅数学学得好,也是很博学呢!老师才知道璇玑是北斗七星的别称!我很遗憾我在课堂上没有这样评价欧瑜同学提出问题的价值,如果这样做,该是一次有效的鼓励吧!
对的,“璇玑”是北斗七星其中的两星。文学上有借代的修辞,譬如“春秋”,以“两季”代“全年”,又可以以“年复一年”代“整段历史”。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类推:璇玑代北斗,北斗代天象?
我又联系:《论语》中,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按这修辞,璇玑可以喻帝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5359058/3d5a92df2a64f0fe.jpg)
语文之美,美在通过联系,我们可以感知先人的形象思维,可以了解自己作为人的可爱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