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人物-东周(春秋时期)

中华人物-东周(春秋时期)

作者: 遥小吧 | 来源:发表于2021-01-31 17:58 被阅读0次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 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考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西周国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以下所列为部分春秋时期人物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彼时140多个大小诸侯国中比较重要的有等。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1)郑庄公

(?一前701)春秋时郑国国君。名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郑武公之子,继武公即位。

即位后任祭仲为卿。封其弟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号京城太叔。叔段以京城叛,母武姜欲应之,乃发兵平叛,叔段出奔共(今河南辉县)。遂迁武姜于城颍(今河南登封西),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居年余,悔迁母,颍谷封人颍考叔为之谋,掘地为隧相见。为周平王卿士。曾联齐、鲁击败宋、卫。后侵周地,割取禾麦。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以周桓王免其卿士职位,遂不朝周。周桓王率诸侯师伐郑。他率部抗御,大败王师于繻葛(或即长葛),桓王中箭受伤。

(2)烛之武

春秋时郑国人。鲁僖公三十年(前630),晋、秦联军围郑都城,他受郑文公命,夜以绳从城上系下往秦营,见秦穆公言亡郑无益于秦,只能增加晋的疆土。又数说秦予晋恩惠甚多,而晋对秦则恩将仇报。并预言如晋灭郑,必西向侵秦扩展土地。秦穆公遂与郑结盟,率军返秦。晋文公闻之,亦解围而去。

(3)左丘明

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姓左名丘明,一说姓左丘名明。曾任鲁太史。著有《国语》,记载自西周穆王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君臣的言论。又著有《左氏春秋》(即《左传》),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历史,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但历来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

(4)曹刿

刿一作翙,即曹沫。春秋时鲁国人。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攻鲁,他随庄公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建议庄公待齐军三鼓气竭,即击鼓反攻。庄公依计,遂获大胜。又传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鲁之失地。

(5)鲁班

亦作公输般、公输盘、公输子。战国时鲁国人,故又称鲁班。为善于制造新器械之能工巧匠,与墨翟同时。曾为楚王作舟战之器钩拒及攻城之具云梯,用以攻宋。墨翟步行赶至楚说服之并劝止楚王攻宋。又传曾发明撞车、车弩、硙、木匠工具等,后人奉为建筑匠与木匠之祖师。

(6)齐桓公

(?一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名小白。僖公之子,襄公之弟。

为公子时因见内乱,离齐至莒(今山东莒县)。襄公被杀,齐之大夫迎立为君。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国势强盛。桓公七年(前679)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之会始称霸诸侯,奉行“尊王攘夷”政策。二十年,奉周王命讨伐卫国。二十二年,伐山戎,救燕国。二十五年,败狄救邢、卫二国。三十年,伐楚,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结盟而还。三十四年,周因王子带争王位而起内乱,率诸侯会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尊周襄王为王。次年,与诸侯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规定与盟诸侯永保和好,维护等级制度。后又两次命诸侯戍周以御戎。因“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故为春秋五霸之首。

(7)管仲

(?一前645)春秋初颍上(今安徽颖水之滨)人,名夷吾,一称敬仲。

初与鲍叔牙经商南阳。两人知己友好。齐襄公时,为公子纠之傅,随之奔鲁。鲁庄公九年(前685),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 (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旋在齐进行改革,“寄军令于内政”。使军事组织与居民组织结合。划国为十五士乡与六工商乡,士乡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里有司;四里为连,设连长,十连为乡,设乡良人;五乡一帅,共万人一军。共约有车千乘,兵三万人。工商乡使工就官府,商就市井。分鄙为五属,以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分别设官管理。发展经济,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善理财政,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赋;节制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开发渔盐之利;铸货币,平物价;允许罪人用兵器或金(铜)赎罪。重视选拔人材,以优秀者为士。齐经改革,国力大增。又帮助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政策,使成为春秋首霸。

(8)晏婴

(?一前500)即晏子。春秋时夷潍(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

节俭力行,能诤谏,主张计能定禄,诛不避贵,赏不遗贱。认为儒者所倡导的礼制迂腐繁琐,不可导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和祈福禳灾。多次出使楚、晋、鲁等国,名显诸侯。齐景公九年(前539)使晋,与晋叔向议论齐政,认为齐国民心拥护陈(田)氏,政权终将归之。事迹言论见于《左传》、《史记·管晏列传》、《晏子春秋》等。

(9)孙子

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字长卿。田完之后裔。田完五世孙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乐安。他

自齐入吴,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阖闾试其练兵之法后,任为将。吴攻楚,他率师,五战五胜,破楚之郢都。曾与阖闾对答,认为图强必须改革,预测晋国六卿兴亡前途,比较六卿实行的田制改革,认为亩大税轻者可成。所论得阖闾赏识,称之为“王者之道”(《孙子兵法·吴问》),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早兵书。

(10)晋文公

(前697或前671-前628)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名重耳。晋献公之子。

为公子时,因献公欲立宠妾之子奚齐为嗣而遭加害,被迫流亡于外十九年。后由秦军护送返晋,立为国君。杀惠公之子圉。即位后,善于听取臣下意见,改革内政,扩建二军为三军,国势渐强。晋文公二年(前635)讨伐周室王子带叛乱,送周襄王回王城(今河南洛阳),安定王室。襄王以阳樊、温、原、欑茅之地赐之。五年,大败楚军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旋主持晋、齐、鲁、宋、蔡、郑、卫、莒等国参加的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之盟,自此称霸诸侯。

(11)介子推

一作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人。早年随晋文公出亡,传说文公饥,曾割股以食文公。文公返晋为君后,遍赏随从出亡之臣而不及他,遂携母出走,隐居于緜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文公派人寻求不得,将緜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

(12)程婴、公孙杵臼

相传为春秋晋国人。赵朔之友。

晋景公时,屠岸贾为司寇,借口赵氏有罪,乃攻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灭其族,赵朔妻有遗腹子,屠岸贾欲搜杀之,公孙杵臼与他友善,乃以另一子替下赵妻遗腹子,由公孙杵臼藏于山中,他亦于山中抚养赵氏孤儿。屠岸贾遂杀公孙杵臼及替子。十五年后,赵氏孤儿取名武。晋景公欲立赵氏之后,他乃出赵武。朝中诸将知其情,遂杀屠岸贾,灭其族。晋景公复与赵武田邑如初。赵武成长后,他自杀以报公孙杵臼。按赵氏孤儿事见《史记·赵世家》,《晋世家》及《左传》不载,其事难信,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均未必真有其人。

(13)宋襄公

(?-前637)春秋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名兹父。宋桓公之子。齐桓公死后与楚争霸。襄公九年(前642),率宋、曹、卫、邾之师平齐乱,立齐孝公。次年,执滕国君。又命邾文公杀鄫国君,用以祭社,欲以此威胁东夷附宋。十二年,和齐、楚盟于鹿上(今安徽阜南南),请求楚支持宋为霸主,楚同意。同年秋,会诸侯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在会上被楚所执,因诸侯请求方获释。十三年,因郑朝楚,率师伐郑。楚救郑伐宋,遂和楚进行泓之战,为楚所败并伤股,次年伤重而死。

(14)秦穆公

(?-前621)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名任好。秦德公之子。

选拔贤能,任用蹇叔、百里奚、由余、孟明治国。秦穆公元年 (前659),率师伐茅津戎(今山西平陆),胜之。九年,以兵护送晋公子夷吾返晋为君,是为晋惠公。夷吾许以割晋之河西河外八城之地予秦,既入晋,不给。十五年,率师伐晋,战于韩原(今山西稷山西),俘晋惠公,旋释之,尽得晋河西地,并置官司于河东。二十四年,以师护送晋公子重耳返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三十二年,晋文公死,他命孟明视率师东向袭郑,未果,于殽山为晋所败。后连续对晋用兵,终因殽函通道和风陵渡均为晋所扼被阻。转而向西戎发展,灭国十二(一说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致贺,秦自此强大。死后以良臣子车氏之子三人为殉,秦人作“黄鸟”之诗(即(《诗·秦风·黄鸟》讽之。

(15)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家贫流落于虞,曾为虞国大夫,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晋灭虞时为晋所俘。后为晋献公女媵臣陪嫁至秦,从秦逃楚,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将其赎回,授以国政,故有“五羖大夫”之称。后与蹇叔、由余等共佐穆公创立霸业。

(16)吴王阖闾

(?一前496)一作阖庐。春秋末吴国君。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名光。吴王诸樊之子(一说夷末之子)。

得伍子胥之助,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即位后,以伍子胥为行人,以齐人孙武为将军。后又以流亡吴国的楚人伯嚭为大夫,整顿改革内政,遂使国力富强。用伍子胥之谋,分兵扰楚,轮番出战,以迷惑和疲劳楚军。鲁定公四年(前506)与蔡、唐联军攻楚,破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乘胜攻入郢都(今湖北荆州西北)。次年,因秦出兵救楚,弟夫概又回吴自立,乃退兵回吴。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又率军攻越,与越王勾践大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兵败伤重而死。

(17)吴王夫差

(?一前473)春秋末吴国国君。公元前495一前473年在位。吴王阖闾子。

命伯嚭为太宰。夫差二年(前494)攻越,败越于夫椒,进破越都,越王勾践以残兵五千屯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派大夫文种以美女贿伯嚭,请求为吴臣。他不听伍子胥乘胜灭越之言,允越求和。十二年,率军攻齐,伍子胥又谏,以越为心腹之患,宜防越,不听。联鲁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大败齐师,杀齐将国书、公孙夏、闾丘明等人。旋赐剑伍子胥,令自杀。

又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得盟主。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都,俘吴太子友。十八年,越王勾践攻吴,败吴于笠泽(一说今江苏吴江太湖东岸一小湖,一说即今吴淞江)。二十一年,越围吴。十三年,遣使卑词求和。越王勾践欲许之为范蠡所谏阻。勾践欲置他居甬东(今浙江舟山东翁山),遂自杀,吴为越所灭。

(18)伍子胥

(?一前484)春秋时人,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伍尚之弟。

楚平王七年(前522)费无极诬伍奢与太子建叛乱,楚平王杀伍奢和伍尚。他经宋、郑等国入吴国,先耕于野,后荐专诸,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阖闾任他为行人,助阖闾整军经武,采用疲劳战术,分兵连续攻楚。因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吴败越于夫椒(今浙江绍兴北),越向吴求和,他劝谏夫差“去疾莫如尽”,不听。夫差伐齐,欲北上争霸,劝谏又不听,后渐被疏远。终被吴王赐剑自杀。

(19)越王勾践

(?一前465)又称菼执。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

勾践三年(前494)与吴王夫差战于夫椒(今浙江绍兴北),败后求和,与范蠡入吴为人质三年。返越后与文种、范蠡等大臣共谋强国,食不重味,与百姓共苦乐,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十五年乘吴王夫差邀晋、鲁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相会,遂率军攻入吴都,俘吴太子友,逼吴与越媾和。后又多次攻吴,在公元前473年灭吴国。继而北上与齐、晋诸侯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成为霸主。建都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

(20)文种

春秋时楚国郢城(今湖北荆州纪南城)人,字少禽(一作子禽)。曾任楚宛(今河南南阳)令。与范蠡入越,共事越王勾践,任大夫。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越被吴击破,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用其计,赴吴请和,得免亡国。勾践返越后,授以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令其自杀。

(21)范蠡

春秋末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在楚时与宛令文种为友,后与文种入越,事越王允常。勾践即位后用为谋臣。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越为吴败于夫椒,勾践被困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吴越媾和后,随勾践入吴为人质三年。返越后,君臣奋发图强,等待时机。吴王夫差荒淫,忠言阻塞,勾践欲伐吴,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后吴灾荒,勾践又欲伐吴,他又劝阻以待时机。十五年,吴王夫差邀晋、鲁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相会,勾践遂乘虚率军攻入吴都,俘太子友,逼吴与越媾和。越灭吴后,他离越浮海到齐,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称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

(22)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父叔梁纥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鲁定公九年(前501),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时相定公。旋任大司寇。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23)老子

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又说即老莱子或周太史儋。道家创始人。

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人物-东周(春秋时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dr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