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林
弹音村和涉县的大部分村庄一样,石厚土薄,粮食资源匮乏,为了充分利用粮食,村民们总是绞尽脑汁把珍贵的粮食资源利用到极致,于是便出现了多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特殊食品,现介绍几种,一来体现了弹音村民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个性,二来也体现了村民们在艰苦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和乐观境界。
1 柿子食品
(一)柿子、以其味道甜美、花样多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柿子采摘前,就有柿子不断成熟,称之为“软柿子”,软柿子很甜,村民们经常把软柿采摘,抹在窝头上食用,十分甜美,并有“软柿抹窝的,顶个火锅的”美誉。
(二)柿饼:霜降摘柿子,每逢霜降这天,村民们从早起就大筐、小篓、驴驮马撘、车拉肩挑,把成熟的柿子运回家里,把硬的柿子削皮,柿果经反复凉晒、捂制,直到柿果表面显出白白的柿霜,然后压成饼状,就做成了柿饼。柿饼入口甜美而有韧劲,是难得的一种美食。
(三)柿皮:柿子上削下的果皮村民们叫它“柿皮的”, 柿皮经过凉晒、捂制(捂出白霜)。到冬天时,把柿皮放锅里加水、豆子、和少许白糖,煮软后捣成泥状,用面皮包裹、蒸熟,“柿皮豆包”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甜美食品。
(四)柿块:柿子采摘后,村民们会对柿子进行筛选;根据柿子软硬度的不同来做不同的食品,在软与硬之间的叫“半软蛋”,经常被掰成两三瓣,作成柿块子。晾制成熟后食用。
(五)柿吊:从柿顶上削一块皮放水,用麻绳系起来,这个过程是做“柿吊子”。一般做柿吊子是特意在采摘时留枝,以便逐层系绑成柿塔,吊在背雨通风的房檐下,能存放很长的时间。
(六)柿酒:除做些能存放较长时间的食品外,还会剩下许多过软的柿子,在50年代,把这些软柿子经过发酵后,酿成软柿酒。甘甜浓郁,芬芳醉人。
(七)甜炒面:就是把大量的软柿中掺上“粗糠”,捏成一个个小块,在山石上晒干,这是“柿糠”,柿糠做好后,收回上炕;炕中设有火道、烟囱、炕洞,一般烟囱都留在后墙上,炕洞留在屋中,是进柴的地方。然后,点火、加温。温度上升后,要勤翻动,把柿糠炕熟,然后在碾磨上推成面、过罗,过罗后的面就是炒面。把炒面在碗里用水或汤和起来食用。在很的长一个时期内,炒面被村民们当做主食。炒面吃时微甜,但经常吃会造成肠道不畅的状况,俗称“肠干”。炒面能长久存放,有的几年都吃不完,在缸里硬得跟石块一般。
2 糠面
谷子脱粒后,剩下的空谷穗,晒干后用棒槌敲打,拣去柴棍,便是油糠,一般用来制作柿糠,紧挨米的米壳叫谷糠,过去,村民们缺少吃喝,把谷糠和玉米掺半,在水碾上推成细面,叫做糠面,作成的食品就是“窝头”。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后70年代糠面窝窝一直是村民们的主要食物,有“糠菜半年粮”的说法。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村里人经常等玉米脱粒后,到山西谷子较多的地方,用玉米换糠,一斤玉米能换若干斤糠。为的是多推糠面填饱肚子。于是过去便有了“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的 戏谑。
3抿节
抿节也是村民们喜欢的饭食之一。做抿节有专用设备;用两根长约80到90公分的木框平行摆开,在两根木框中间部位钉一块长方形的白铁皮,铁皮上有密密麻麻的大米粒大小的洞,这种工具叫做“抿节床”。用好面拌豆面、或玉米面和成软软的面团,锅里炒菜、加水,水开后把抿节床铺架在铁锅中间,把和好的软面团放抿节床的铁皮上,用手掌用力搓抿,软面团在搓抿的作用下,纷纷从铁皮上小洞中成短小的条状跌入沸腾的铁锅里,煮熟后便可以开饭了。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抿节已成为一种风味小吃,收到人们的欢迎。
4 取火
自从雷电、腐烂的动植物产生沼气、引发了自然之火,许多动物在大火中丧生,我们的祖先尝到了可口的美味,从此改写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之后,在生活、劳动中不断探索积累,又有了多种新的取火发明;比如钻木取火、摩擦取火、压击取火、打击取火等,火的发现,让人类的社会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的祖先逐渐把火利用到生活中,煮饭烹饪、刀耕火种…….从发现火种的那一刻起,火便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两者共同进步、共同革新。17世纪,法国人发明了火柴,但造价极高,老百姓根本用不起。1830年,发现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但白磷有剧毒,且不安全。25年后,瑞典的伦塔斯脱姆发现了红磷,红磷安全无毒,然后发明了安全火柴,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火柴的商标印有慈禧的半身像,这是因为中国生产第一批火柴时,正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又因火柴是外国发明的,老百姓又称火柴为“洋火”。还有一种特殊的取火方式,曾在百姓的生活中广为流传:设备,铁块,打火石。因铁块的形状像极了镰刀,村民们称它为火镰,用打火石敲击火镰,火星引燃准备好的硝和麻纸等物再取易燃物挨近硝和麻纸,用嘴吹风,直至取火成功。后来,取火设备迅速发展,光打火机的品种就数不胜数。炊具也由简单的用石头支锅,到火楼、配备风箱的土灶到现在的各种燃气灶,用电的炉具,品种繁多,使烹饪用餐变得简单快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