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群老师讲语文与做人

周群老师讲语文与做人

作者: 天下果盒1234 | 来源:发表于2022-06-29 22:56 被阅读0次

    “人”字的写法看似简单,一撇一捺,但从教育的角度阐释“人”,则必须赋予其全方位、立体化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两个与“人”有关的比方说清楚这个问题。

    第一个比方。

    习武之人都懂得《易筋经》中所说的道理:“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因此“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这个道理放在语文乃至跨学科学习全过程上也非常适切。

    仅以语文学科为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精气神”,即可以理解为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所谓“筋骨肉”,即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精气神”与“筋骨肉”的培养必须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既不应忽略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不应单纯追求语文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忽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 我们做教育,只有使学生“精气神”和“筋骨肉”内外兼修,内壮外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的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全人教育的思想。

    第二个比方。

    佛教中讲修行要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调动起来。在此,我们也不妨借这个比方,梳理语文学习的内在机制问题。

    什么是语文学习中的“眼、耳、鼻、舌、身、意”?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学习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探究与创新等诸多能力。在此,我们不妨更为通俗地做个一一对应的形容:

    人的五官:包括眼、耳、鼻、舌。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意味着观察能力;舌,代表着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人的双手,代表着动手实践的能力,此所谓知行合一。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人的腿、脚: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坚实的基础,更要迈开双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更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社会之中,通过亲身经验,丰富他们的阅历。

        人的头,代表“头脑”,也就是思考力。动脑——动则生慧,动脑则意味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什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特点的语言任务,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多种感官参与,帮助他们“双向打通”——向内,修炼好“精气神”和“筋骨皮”,使其具有强健的思想与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综合素养;向外,则引领他们走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总之,我们以“人”来比喻语文教学,意在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如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群老师讲语文与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ix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