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波西格,本书创作于1974年,记录了作者和11岁的儿子以及一对夫妻一同骑摩托车穿越美国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写作手法是典型的夹议夹叙。
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于1926年出生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1961年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电休克疗法,波西格于2017年逝世。
作者的这种摩托车旅行方式是肖陶扩的形式之一。肖陶扩(Chautauqua)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在1920年代中期以前,肖陶扩集会在美国农业地区广为传播。肖陶扩为社区提供娱乐与文化教育,与会成员包括了当时的演说家,教师,音乐家,艺人,牧师和其他各方面专家。但这一运动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的崛起而逐渐消亡。
应该说,这本书带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裴德洛应当就是作者接受医院电击疗法之前的自己。那时的作者被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二分法的观点冲突而深感困扰。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物质、力量或形态,是共存共荣,如:形式与实质,善与恶,理性与感官。 二分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总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矛盾着的方面构成的。
波西格试图将客观(物质)与主观(情感)结合起来,他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良质(Quality)的概念。他认为良质是客观和主观的本原。但他知道它存在,却无法定义它,一旦试图界定,它就会变得混乱。
当看到作者对良质的观点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吗?后来发现作者也提到《道德经》,认为老子的“道”就是他想对良质做出却难以表达的描述,文中还有一段对道德经的英文翻译。
我一向认为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更倾向于二元的世界观,更倾向于理性古典的思维模式;而后者更倾向于一元的世界观,更倾向于感性浪漫的思维模式。神学是一种感性信仰,教堂是最大的感性教会;科学是一种理性信仰,学校是最大的理性教会。
为了使他的想法逐步为读者接受,他从摩托车维修入手,探讨了浪漫(感性)与古典(理性)的分歧。感性是从主观出发,而理性是尽量将主观因素剥离出来。科技之所以令人恐慌,原因之一便是它缺乏人性。
对于浪漫来说,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而对于古典来说最重要的是压制自己主观的看法。除了对良质的探讨,作者还表达了他对旅行、对写作、登山、对何为真正的大学等问题的思考和态度。
人们常常认为哲学是很高深的东西,实际上我认为并非如此。我认为哲学的本意即是我们看待价值、人生、世界的方式,亦即我们的三观。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人的行动都以自己的哲学为指南,而只是绝大部分人难以清晰地把它表述出来,那些表述出来的人,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哲学家。
部分目录
1.第1节
2.第32节
2019年03月0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