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频繁发生。
6月末,浙江金华211路公交车上,因为附近修路,公交线路进行了调整。
一名男乘客没注意听司机的提醒,最后坐过了站。
坐过了站,赶紧下车再回去,这次有了经验,下次不再犯就是。
然而这名男乘客竟然威胁公交司机赶紧停车,并且冲到驾驶室,揪住司机的耳朵,开始暴力抢夺方向盘。
公交车一度被争抢得摇摇晃晃。
一车人的性命也恍若被架在了独木桥上。
最后有乘客制止了他,一车的人得以平安。
但幸运女神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光顾。
2
我不禁想起去年,震惊了半个中国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
相似的场景,同样是一名女乘客错过了下车地点,开始和司机纠缠殴打。
5分钟争吵,2秒钟打斗,方向盘失控,坠江,全车15条人命。
司机同样做过到站提醒,然而结果却没那么好命。
一句没注意听的话,一场没抑制住的脾气,最后用15条人命画上了一个血腥的句号。
事情才过去不到一年,伤疤还没有好,有的人却已经忘了疼。
有人开始恐慌,该如何远离失控的公交车?该如何避免与素质低的人处在一辆公交车上?
网友普遍认为是由于动手乘客的素质低,甚至有人抨击到了家教问题。
然而悲剧真的是源于人口素质问题吗?
3
2016年的广东财大硕士杀人案。
那晚,一个金融硕士在男寝内,与室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着争吵升级,这名硕士竟然拿起水果刀挥向了室友!
最后他的室友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
从采访中得知,这两人平时的人缘都不错。
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气愤、冲动,失去了一条生命,毁了一个人生,断送了两个家庭。
由此可见,素质的高低不一定决定着是否犯错,但冲动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悲剧。
曾经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个年轻人下夜班去买宵夜,在鸭脖店付款的时候没有现金,就想用微信支付。
临近月底,工资没剩多少,年轻人一连试了好几张银行卡都提示余额不足。
一份十几块的鸭脖,用了十几分钟才付款成功。
期间店主没忍住,对他冷嘲热讽了几句。
年轻人回到出租屋,越想越气,自己也不是没钱买,竟然被挤兑,真是太窝囊。
于是他拎起刀具,回去捅死了这位店主。
这就是前些年的烟台福山鸭脖店杀人案。
事件不复杂,起因仅仅是愤怒和冲动。
然而人生最大的悲哀,除了把新欢变成旧爱,就是把冲动变成习惯。
4
在美国的官方数据里,最危险的城市是巴尔的摩。
在这个城市里,平均每百万人就有98.6名暴力罪犯,2017年发生了342起杀人案。
冲动犯罪时有发生。
针对此类带有激动犯罪色彩的公交车司机殴打案件,政府的应对方法是,给公交车驾驶位加上一个“牢笼”。
“牢笼”保护了司机,却也无声地加深了对世道的考验。
15前出租车普遍安装司机隔离护栏。
一些60后、70后比较清楚,当时社会治安远不及现在,一到夜晚,劫杀、抢劫出租车司机案件时有发生。
隔离栏用来保护司机,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随着国家发展,社会治安变好,这种隔离栏也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
现如今,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也不可同日而语,公交车司机却要回归到,用隔离栏来维护人身安全?
由此可见,诸多的公交车司机殴打案,和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的关系并不大。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人们内心的冲动意识。
5
曾经有这么一种饱受抨击的言论:
“女生被强奸,都是因为自己打扮太骚气,穿的太暴露,和男生没有关系!”
全网一时哗然。
这种态度,让人感觉气愤而又无奈。
但是后来,在美国的堪萨斯大学和比利时的摩伦贝克,举办了名为“what were you wearing",“当时你穿的什么”的展览,狠狠地驳回了这种观点。
当时的展品,是18位无辜女性,在被性侵时穿着的衣服。
而这其中大多数受害者的穿着,都是我们平日里再常见不过的衣服。
简单的体恤,裤子,裙子…
这些无辜的女性,就像无辜被殴打的公交车司机一样。
过错并不在受害者身上,却要由受害者承担后果,由受害者不停地做自我防护。
在教育中,常常会见到告诉女性不要穿着暴露,却甚少告诉男性去尊重女性;会常常告诉孩子小心陌生人,却甚少教育成年人去呵护儿童。
然而事实是,女性不能因为害怕强奸,就穿得很多,孩子也不能因为畏惧拐卖,就在屋子里度过童年。
同样,不能为了防止遇到冲动的人,就把全中国的司机禁锢起来。
比起让被害者时时刻刻谨小慎微、每一秒都在防止被迫害,我们更需要的,是阻止自己内心可能会带来错误的冲动。
真正应该被禁锢的不是司机,而是每个乘车人的冲动。
无法抑制的冲动,才是导致每场悲剧的原罪。
收敛自己的脾气,偶尔要刻意沉默。
因为冲动是魔鬼,会让自己做下无法挽回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