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路上书旅行·在路上旅行
日本旅行笔记(七)古都新生

日本旅行笔记(七)古都新生

作者: 犇流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15:20 被阅读51次

    2018年4月8日(周日)

    尽管是周日,但我已经习惯早起了,想起著名的京都大学就在正北一公里处,忍不住跑过去看看。路边有跑步和骑车的晨练者,年轻的很有可能是京都大学的学生吧。

    其实马路斜对面就是京都大学的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中国的大学本来都没有医学院,后来纷纷干起了吞并医科大学的事,受此影响,我心目中的大学就是没有医学院的综合大学。沿东大路通北行,过了近卫通,路两边都是京都大学的校园。周末的缘故吧,周围静悄悄的,找到校大门,不但敞开着,也没有人盘问我从何而来,要去哪里。

    成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三年的京都大学,是仅次于东京大学的日本第二所帝国大学。都说东京大学是政治家的摇篮,那么,京都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摇篮。是什么让京都大学出了9位诺贝尔奖(都是自然科学)和二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呢?曾经都是西方人眼里的东亚病夫,其中有何玄机和秘密,我很好奇!中国人虽然有诺贝尔奖情结,至今却只能拿美籍华人的成就说事,日本则轻飘飘地把蓝光LED发明者中村修二说成日裔美国人了事,只宣传本土培养的得奖人。

    京都有几十所不同的大学,十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是大学生,除了有千年古都的桂冠,京都还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从理论上预言了介子存在的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1949年)的日本人,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日本人向着他们“要在50年里获5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坚定地迈进着。一流的大学一定有一流的大师,开自由思想之风气的。清华老校长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京都大学正门 校园塑像 古老的建筑 建筑物后隐藏着庭院 图书馆 静静的校园 大学生也玩动漫 这个有点狠 看不懂的抗议书 关西日佛学馆 体育馆 现代物理研究学会?

    走进京都大学校园,真的没有发现在中国大学里越造越高的大楼,一颗超级大樟树挡住了很大一部分主楼,红砖外墙的大楼透出了历史感,左右两边的草坪上各矗立着一个雕像,我不熟悉他们的名字,写着XX前总长,想必是创办这所百年大学贡献最大的前校长吧,如同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和李登辉。一个人在校园里转来转去,有些楼显然是后来新盖的,以满足学校扩张的需要。校园里的樱花树盛放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躺在大楼过道的地上,不知道是在思考哲学问题还是科学问题。

    学校的博物馆门向着大街方向开,只是没有到开门的时间。马路对面是室内体育馆,边上还有一幢挂着关西日佛学馆招牌的大楼,像是从属于大学的研究机构。我从行政楼转到图书馆、从生物楼又转到化学楼,这不就是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搞科研的地方吗?如果在中国,那一定有个大大的牌子来宣传的,对不起,这里真没有。到达刷着现代物理研究学会那个角落时我真被逗乐了,乱七八糟的涂鸦,一向以干净著称的日本也有这么脏的地方,居然还是搞物理的,有照片为证。

    早听说京都大学有伯克利之风,学生和教授颇有左倾思想。毕竟缺乏党的领导,校内校外都挂着不少抗议的标语,不懂日语的也能读明白,都是反战、反独裁之类的,还有一块禁止警察入内的牌子很醒目,更有甚者,校门口有一张大字报,内容比较难懂,似乎要京都警察前来道歉之类的话,这里的学生享有太多自由了吧,呵呵。校方和政府似乎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言论自由白纸黑字写在日本的宪法里,如果发生冲突,京都大学有的是学法律的能言善辩者出面伸张“正义”。因此,每次学生和当局(警察)发生冲突,都是学生大胜而归,警察倒成了大家耻笑的失败者。

    从京都大学回家,我们一家人先去平安神宫对面的茑屋书店吃早餐,这里是京都剧院的副楼,一楼是书店和星巴克,二楼是餐厅。有必要夸一下这家餐厅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设计,简洁大方,通体明亮。年轻服务员的英语水平之高颠覆了我们对日本人蹩脚英语的陈旧印象。早餐有西餐也有日餐,有个奇怪的现象:日本人基本上都点西餐,非日本人却大多点日餐,都在彼此学习对方文化吗?于我而言,虽然生鸡蛋拌米饭并不算太好吃,但至少知道了天底下真的有这样的吃法,百闻不如一见。

    餐厅的一边有一个不大的开放式厨房,凑近一瞧,干净得令人发指。看着餐厅里几盆巨大的植物,听着美妙的钢琴曲吃早饭,感受非同一般。这么大的餐厅并没有太多的服务员,看着他们端着盘子小跑步来来去去的影子,我认为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同样敬业,他们比老一辈日本人更具活力。你不会因为有服务员染红发和纹身而对他们产生厌恶,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那么自信和自在,服务无懈可击,英语还那么溜,我喜欢他们很阳光的状态。

    餐厅的户外座位 餐厅的大花盆 餐厅一角 餐厅 茑屋书店 书店里全部是生活艺术书

    本来要先去参观美术馆的,但9:30才能开门。突然,我们被外面广场上越聚越多的人吸引住了,一辆辆小货车开进广场,一家家人纷纷按照地上的划线区域卸下货物,居然在大广场里摆起了地摊。问清缘由,原来是周末(每月一次)的自由市场,这不,一边还竖着Free Market的旗子。比起西方的Yard Sale,这个规模可真不小,一时间,人就熙熙攘攘起来了。摊位上卖什么的都有,不过大多数是家里闲置的物品,卖家和买家开始嘀嘀咕咕地声音好处都是。反正没什么急事,不妨领略一下日本的旧货摊。各种衣服鞋帽,有旧有新,有的高岛屋、大丸百货之类的商场牌子还挂着,可能是收到了用不上的礼物了,家里地方小,不如转让给有需要的人,至于价格,基本上算是白送。瓷器漆器也有不少,只是没办法分辨其价值。日本产品的质量本来就好,加上维护得很好,一些老工艺品实在让人喜欢。比如说名家手工编制的插花竹篮,器型和做工都很完美,昨天逛古玩店时也看见过,价格可是吓人,那里是当古董卖,这里就不一样了。不顾千里迢迢把竹篮带回国会有困难,既然我家领导喜欢,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买。

    孩子也是好帮手 像不像赶集? 摆摊的市民 旧而不破,风韵犹存 手工竹编花篮

    京都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它东北面的琵琶湖的引水工程。江户幕府时期,天皇迁居东京后,京都开始走下坡路,千年古都爆发出一系列危机。作为明治维新时期的所谓殖产兴国策略的贯彻,京都开始实施琵琶湖疏水(引水)计划,水路运输、水力发电、农业灌溉等为京都这个城市向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随着平安神宫的修建,政府在新落成的平安神宫边上新建了劝业博览会(Exibition Hall),展示其成就向“平安度迁都1100年纪念祭典”献礼。继成立了京都大学后,又陆续建立了京都博物馆、京都美术馆和剧院等一系列文化性地标。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原美术馆正在维修,茑屋书店正对面的美术馆别馆是与其周围的大剧院、现代美术馆、图书馆、展览中心等设施重建的现代化建筑,这里是京都最大的文化中心---冈崎文化区。

    现代化建筑跟传统的神宫比邻而居,一头是大屋盖木建筑,一头是钢筋水泥加落地玻璃,由于设计巧妙,它们组合在一起仍然很协调,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设计师的水平。也许有人认为日本的美学和设计能力完全是后来者居上,非也!今天很多中国人很喜欢北欧风的设计,我们2015年在丹麦的博物馆里曾经很惊讶地看到馆内的一个主题介绍,说北欧设计美学的源头来自于日本的美学思想和风格。连梵高也说过自己曾经多么热爱日本的浮世绘,并从中吸取艺术营养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今天,日本设计师已经享有国际声誉,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居然赢得了素有欧洲设计中心的意大利的威尼斯海关大楼的翻新复活的订单,他在上海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以及最近在杭州的晓书馆(高晓松牵头的)都是既有传统元素,又非常现代化的优秀设计作品。还有隈研吾,他是融日本传统美学和现代建筑于一体的设计大师,他设计中国长城脚下的公社时直接将竹子用在外墙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美学效果。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设计大师,都成为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的积极力量。

    走进京都美术馆的别馆,这里正在展出中国的“明代书画收藏展”,真是一场饕鬄视觉盛宴,我们惊喜地与那些从中国流失的国宝在这里意外相逢。唐伯虎、文徵明、仇英等的旷世名作一字排开,任由我们欣赏。像沈周的「沧浪濯足图」、董其昌的「山居幽赏图」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王阳明的行书作品「坠马行」,让我第一次领略了这位心学大家的书法。只是美术馆严禁拍照,我们只得用心观赏。

    一边看着这些我们的先人的艺术杰作,我难免怨恨积弱的清代,让外国人有机会把我们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无论是从敦煌流出去的大量古籍,还是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里数不清的中国艺术品。不过,日本跟西方略有不同,历史上看,日本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师法中国文化的,早自隋唐时代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都会带走有许多中国的文物。但中国文物流出到日本最多的应该是清末民国和侵略中国时期,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一直是攫取中国文物的主力军。今天,大量在中国看不到的珍贵书画唐而皇之在日本东京、京都和奈良的博物馆中展出,更多的则是躺在博物馆的仓库里,难见同日。同时,日本人又是最懂中国艺术品的一类人,他们花费了很大力量对在日的中国字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保持方式也应用了最现代的科技,让人难受之余稍有安慰。

    展览馆里还有一个中日韩三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的连展,如果不看落款,俨然百分百的中国书法展,因为所有的作品都是汉字书法,内容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词赋章。从作品的水平上看也是难分伯仲,光看这个情景,似乎中日韩是一家,历史上的汉文明不但哺育了中国人,也是日韩两国的文化乳母。但是,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各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强化,未来日韩在文化上一定会与中国渐行渐远,韩国已经废除了汉字,越南也是,日本年轻一代也越来越多使用片假名来代替汉字了。文明的传播有赖于文明输出国文化的先进性和国力的强盛,英语已经取得了西方世界毋庸置疑的垄断地位,好莱坞的文化输出也相当成功,中国要想重新获取文明输出的强势地位,唯有国富民强、文化昌盛、自信向上、让人仰视才有可能。

    京都美术馆融合了日式与西式建筑风格,建筑物门口的大玻璃、天花板都很有特色。展厅内,整屋顶射下极为柔和的灯光,远比很多用射灯照亮照片的方式要让参观者感到舒服。华丽的展馆,本身就是个经典艺术作品。相反,与这里几步之遥的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风格是纯粹的西式。浅灰色的建筑物,沉静而典雅,充满现代感。恰逢这里展出《明治150年展——明治时期的日本画与工艺》,我当然不想错过。

    明治150年展 明治150年展作品介绍 现代化的展览中心 京都展览中心 京都剧院 美术馆(别馆) 图书馆 樱花丛中的国立近代美术馆

    展厅中琳琅满目,但参观者并不多,游人们应该都去看樱花了,留下我认真仔细去参观。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与促进出口视作新的国策,日本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西方眼里的特殊商业价值,成了政府产业支持的对象。出于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考虑,产品设计和艺术性成了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京都在促进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扮演了领导角色。大量艺术家转型为工艺美术师,为出口产品出谋划策,开发顺应时代的式样和图案,极大地提高了日本产品的国际形象。展览中有大量的美术设计,包括陶瓷、漆器、日常生活器物的设计标准,整套的《温知图录》是当时日本工艺界的圣经也在展出之列,学以致用,精益求精,艺术成了日本产品的护身符。

    展览中还介绍了一位德国工艺师的贡献,还有一位欧洲设计师,由于嫁了日本人而成为日本产品设计的大师,只是忘了他们的姓名。但日本人显然不会忘记,在如此盛大的明治150年展上专门予以介绍。

    明治维新虽是150年前的事了,既遥远却又似乎近在眼前。坂本龙马,这位为推动明治维新而牺牲的人,今天是日本人最敬重英雄人物,他遇刺的纪念牌还在京都繁华大街竖着,明治时期后,除了政治体制的改良,经济迅猛发展,日本产品也在政府主导的产品政策推动下走向了世界。那时的中国显然是另一幅景象,政府自然不会为制作雕虫小技玩物的匠人制定什么产业政策,文人们自命清高,书画家多半是文人和官员,艺术家不成一方势力,至于工匠,在文人眼里尚且跟走卒贩夫没有不同,况政府乎?

    在京都整整一周了,樱花之美固然让人心情舒畅,厚重的历史也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体验了21世纪最不可思议的古城,品尝了最正宗、最有艺术感的料理,更看到了今天日本年轻人的面貌。然而,这些都不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更不是前些天让人热议的电饭煲、马桶盖,而是美术馆里中国的国宝级文物和洋溢在日本点点滴滴的美,包括建筑艺术、生活用品以及他们在设计制作所有产出品背后的那颗心。这和我出发前的想象大相径庭,但丝毫没有让我有些许失望。

    来到日本,有人感叹其国民的高素质,很少看到“差不多先生”。有人感叹日本的干净,那也是坚持不懈教育的结果;至于遵纪守法,难道不是从儿童抓起换来的果实吗?没有一个民族天生就对自己有高要求的,文明的力量才能重塑一个国家,概莫能外。网上常有键盘侠说日本是资源匮乏才懂得精打细算,珍惜环境的,中国又何尝不算平均资源也很匮乏的国家吗?看到刚刚富裕一点就像过很奢侈生活的国人,是不是应该自省?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既是对用户的尊重,也是节省资源的表现,面对高质量而充满美感的物品,我们也一定会珍惜善待,长久陪伴的。

    日本人面对自己传统的态度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不管是五四的反传统,文革期间的打倒一切封资修、到推到旧房建设新中国。其实,要摒弃的是落后的观念、固化的思维,以及没有规矩、无法无天的行为模式,没有传统就少了本民族的独特性,更切断了我们文明演变的源头活水。从清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后来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最后都不幸流于口头而成效甚微,关键还在于找到自强的背后逻辑,想清楚这些根本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西文明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演变,但每个文明的流变都有其历史包袱。窃以为,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跟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也没有难以解决的冲突。关键是要善于理解各种不同文明的内涵和异同,找到同一套对话机制来解决误解和矛盾,这样,中国才能在和平崛起时得到其他文明的理解和尊重,中国需要跟世界融为一体,我们有资格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接世界其他文明的能力,这一点,日本给我们做出了不错的榜样。

    兼容并蓄,韬光养晦,与时俱进,重铸辉煌!

    日本旅行笔记(八)物我两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旅行笔记(七)古都新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kg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