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无为(一)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03:1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无为(一)

    文/林海

            自然状态是何踪?智慧玄门智慧浓。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无容。

            道德经的无为,无,是万物初始之状。无,不是没有,道德经的无,是元始。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老子为什么无为,所谓的无为,就是返璞归真到万物之初之时的那种状态去的过程。那是一种天然之态,没有多余的动作。一切事物以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不是胡作妄为,施加外力,意图主宰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也理解无为,才是道的状态。无为,是什么都不做?那就不是道了。道,不仅生万物,道还伴随万物众生,怎么会无为呢?道的无为如果什么也不做,如何浊以静之徐清?又能安以动之徐生,让万物充满生机活力?

            道德经的无为,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吗?老子没有这么颓废。

    【七绝】道德经的无为(一)

    文/林海

    自然状态是何踪?

    智慧玄门智慧浓。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无容。

    平水韵二冬 


           

    道德经的无为(二)

    文/林海

            致函君主治家邦,智慧玄门智慧缸。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水流江。

            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概念,通常人们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

            一,认为老子推崇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因此老子的哲学消极避世,不能积极进取。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因为后世道家往往多是以隐者身份出现的。比如庄子,他不愿做官,把自己比作一只大乌龟,宁愿在泥中逍遥自在地打滚,也不愿被供奉在宗庙之中。

          二,认为道德经是教人表面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让人做一个伪君子、阴谋家。因为道德经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岂不是让人无所不为吗?

            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与老子的本意背道而驰。首先,老子与庄子不同。庄子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他教普通人如何在战国的乱世保全自己,那就是避世隐居,做一个无用之人。但是,老子身处春秋时代,天下的局势并不混乱。而且老子的道德经是为君主写的,他要教君主如何治理国家。所以老子的思想,绝不是消极的避世隐居,绝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老子也不是一个隐士,他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官员。

            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也不是让人背地里什么都不做。无为与无不为,并不是指表面上与背地里采取不同的行事策略。无为,是指做事的态度与方法,无不为,是指无为产生的效果。

    【七绝】道德经的无为(二)

    文/林海

    致函君主治家邦

    智慧玄门智慧缸。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水流江。

    平水韵三江   


       

    道德经的无为(三)

    文/林海

            核心概念放光辉,智慧玄门智慧归。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无威。 

                无为,到底是什么呢?

              无,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就是是道。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万物,无,道也。道为什么是无呢?无,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没有具体的形状与性质,惟恍惟惚,仿佛是一片虚无一样。有具体形状的东西,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具体的东西,有固定的界限,有生有灭,不是恒常不变的。而道是永恒的,所以它不能有具体的形状。

              道,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而万事万物具有种种对立的性质,如果道有具体的性质,那么它就无法生成这些对立的性质。因此,无,就是道。道,不是具体之物,却能创生万物、蕴含万物。

            所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地作为,正如道没有具体的属性一般。无为,就是顺应万物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去成就万物,这又被称为自然。所以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七绝】道德经的无为(三)

    文/林海

    核心概念放光辉,

    智慧玄门智慧归。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无威。 

    平水韵五微 


           

    道德经的无为(四)

    文/林海

            中华文化必修书,智慧玄门智慧储。道德经文知道德,有无万物有无如。 

              无为,是自然。自然,指的是我自然界、自然规律,是“自然而然”。让事物顺着自己的潜能去发展,而不要用外力去干涉它、打扰它。道德经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君主悠哉悠哉,不轻易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办成功了,百姓们都是:“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当时的君主看的,所以提倡无为,是为了针对君主的有为。当时君主强作妄为,肆意地扩张自己的欲望,对百姓指手画脚,甚至横征暴敛,造成了天下混乱,百姓痛苦不堪。道德经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禁忌太多,法律森严,让老百姓手足无措。可见当时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君主的有为,君主越有作为,天下就越难治理。

            因此,老子提出了无为,道德经一书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阐发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消灭整个社会的混乱、贫困与痛苦。道德经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君主无为,百姓自然富足淳朴,国家自然稳定繁荣。道德经打了一个比方:“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你不能频繁地翻动它,因为那样会把鱼弄碎。

              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西方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有些国家的宪法,几百年不变,西方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句话与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出一辙,但老子春秋时代就提出了这一说法,早于西方两千多年,堪称伟大。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也是道德经在西方哲学里成了必修课的主要原因。

    【七绝】道德经的无为(四)

    文/林海

    中华文化必修书,

    智慧玄门智慧储。

    道德经文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无如。 

    平水韵六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无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lu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