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一个人物,我们可能是从他写下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解他,所以一些人可能也就直接贴了一个标签给了陶渊明,那就是陶渊明,他是属于道家的,再加上陶渊明写过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能就会更加确信这个错误的结论,陶渊明的本性确实是热爱自然,但是陶渊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
说到陶渊明,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非常重要的人,那也就是陶渊明的先辈,陶侃和孟佳。陶侃是不是陶渊明的曾祖,这件事一直有争议,但是不变的是,陶渊明对他非常的崇拜,深受他的影响,他骁勇善战,是一个跋扈的军阀,当时的名门望族呀,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所以陶渊明在这样的背景里,陶渊明一些的性格,这里也说明了一部分,并且陶侃的这种勤俭、自强不息、反对浮华游惰的习惯,可视为陶家的家教。当然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孟佳,孟佳确实是陶渊明的外祖,孟家的出身比陶侃高,他是当时的士族,有着当时所谓的名士风流,不像陶侃只是一个老粗,就是魏晋风度的内涵,这种贵族阶级所具有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也影响了陶渊明,并且陶渊明也有着它的高贵,陶渊明的风度爱好与习惯,我们都可以在这两位先辈中找到鲜明的影子。
所以陶渊明在他的家风的影响之下,他早期肯定也是有着儒家那样的济世之志的,他会读很多书,就比如四书五经,而这都是儒家的,并且他是不带着任何世俗气的,也就是功名利禄,所以在她书香世家的家风影响之下,他势必要去争取做官,所以她也就洗下了少时状喜力,福建独行有这样的诗句,她胸前有着雄心壮志,想要仗剑走天涯,实现它宏大的理想抱负,也就是儒家的修齐治平的道路,所以在他的早年,他还是偏儒家的,但是这就有一个冲突了,那就是陶渊明的本性和他家风的影响,但在他的早期,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有一个答案,他明显是尝试的顺从如家的。
但是当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士族没落,而军阀带起的时代,并且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军阀政治,并且当时还流行清谈,也是道与佛的兴起,而陶渊明就算是他有着那样的理想抱负,他其实还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虽然有机会当官,但是当的肯定都是一些小官,当下的政治格局和她室友冲突的她满足不了他的大痣,他也不会认同军阀,因为他学习的是儒家文化呀,所以他要做真的自己,会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他是做不到的,这也就是陶渊明的真而体现在这里,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到底是过田园生活?还是志在八方,入世为官还是世风的影响,这三点可以说是纠结了,陶渊明的前半生,冲突是十分的明显以及激烈的。
于是在陶渊明反复的当了几次小官之后,当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最后换来的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彻底的失望,他对那个官场上已经心灰意冷了,陶渊明他心中的那个支柱已经倒塌了,陶渊明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太多的残杀倾轧,他自己内心的坚守已经不在了,而且他的内心也热爱着自然,那么他自己为什么还留在这里呢?所以陶渊明决定重新回到田园。而我认为是他重新回到田园,其实还是有一些儒家思想的,因为这是她内心自己坚守的原则,如果继续停留在这里,他自己就会不顺眼,也就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哪怕他回到山园,每日很辛苦,但是这就是他自己真实的内心,于是他就写下了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回到山园,是另一种的归隐,而并非完全是道家的逍遥,这一次,他也真正的在那三者之中做出了选择。所以我想陶渊明临终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内心已经不存在任何的纠结了,没有任何的动摇,很确定,因为他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所以并不会有爱和恨。
这就是陶渊明的一生。所以陶渊明到底是回归了哪里?难道仅仅是回归了田园吗?实际上它是回到了他的内心,这也就是陶渊明的真,他清晰的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肤浅的贪图功名利禄,很多人可能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这也是陶渊明的选择,是无法由他人决定的,这就是独特的陶渊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