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跟我聊,说挺迷茫的,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一般情况下,我最多会给点不会错的建议。
例如,不知道之后的事那就先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总是不会有坏处的。
又例如,多赚点钱,把资本和底气攒足了,总是不会过的太差。
还有,多学习,技多不压身,能力强了,总是不会差的。
但是,今天想聊深一点,也是一直以来我的一些想法。
关于个人成长,分两种——向内求和向外求。
什么是向内求?
字面意思,向自身内在寻求成长。
什么是向外求?
字面意思,向自身外在寻求成长。
那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向内求,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向外求,就是视时而动,随机应变的策略。
两者选择理论上都能成为高手,但作为个体来说,推荐前者,事实上,在历史中也看到了很多高手就是这么做的。
例如,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意思是,孟子说,柳下惠这个人,就算你用三公这样的高官厚禄,也改变不了他的做事原则。
追求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世界,这是向内求。
追求功名利禄,这是向外求。
向内求,就能坚持原则,坚持自我。
向外求,就会随时放弃原则,迷失自我。
坚持原则,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你的原则会替你自动选择周围的人,与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者待在一起,你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又例如,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你开始向内求,观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才能成为一个掌握自己生活的人。
王阳明的重要思想,知行合一。意思是要想过得更好,要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不是向外求,要向内求。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
达摩祖师也说过同样的话:“将心来,与汝安。”
知行合一很多人都起码听说过。
浅表的理解,说既然认知到了,就应该能做到,你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就应该戒烟嘛;知道好好学习有未来,放了学赶紧回来做作业,这叫知行合一。这个理解也不能说错,但是还不够深。
更深一层的理解,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它所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是我们的自身,是我们的这颗心。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反过来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
王阳明,继续说道,心外无物,何待外求。
又继续探索,在心理学领域也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说,有了外在资源的帮助,也不要忘了向内求;有了内在的圆满与强大,不要忘了去外在关系中去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过了这一关。
在哲学领域也有相关说明。
哲学说,人生三阶段:外驰,内求,依他。
“外驰”到“内求”,出现了自我,向内要求自己,生命变得完整而有目的性,不再依感受来决定好恶,而是用理性来判断道德责任。
总结一下,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会迷茫?迷茫了该怎么办?
用生涯规划的工具解决,就是探索自己的人格特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先找到方向再去做选择。网上也有很多测评之类的,可以参考。
有效的努力,积累有故事的回忆。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