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TF3-1的概念讲解(有的也叫讲解概念或概念辩析)是一个难点,一个仅次于“微行动学习”的难点。
因此,许多晋级者(也叫拆书家)大多数晋级中被挂,皆挂在“讲解概念与案例对比折返,引出知识点逻辑”的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体现我们晋级者逻辑思维水平怎么样的过程。
每每问及观察家,为什么挂掉晋级者(给晋级不通关的结论),得到答案最多的就是晋级者在讲解中逻辑有问题,讲不清概念,也没讲清如何从概念推导出后面的how的。
为什么观察家这些在乎这个技能点,是因为这是成长手册上强调的。
成长手册上说: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涉及到两种做法,一个是讲解技能之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另外一种是讲解技能之辨析概念间的适用边界。前者重点在找相同点,后者重点再找细微差异。两种做法都要求拆书家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在概念和案例之间不断折返,在本质与现象之间穿梭自如。我们期待拆书家能掌握这两种讲解技术,因为它们的本质是拆书家的思维能力。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关卡锻炼的就是晋级者(拆书家)的思维能力。
所以,观察家们这才殷切希望晋级者能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在概念讲解的过程中,怎么样的逻辑才能通关呢?本关的观察家记录表中明确给出标准:【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钩)
显然,概念讲解它有2种做法,晋级中二选一即可。我今天想分享的是第一种做法中所涉及的逻辑。(如果想知道如何做概念讲解,请查看我其他简书内容)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2种逻辑:一种是向内挖的逻辑,另一种是发散联结的逻辑。
1、概念假如是A。首先,举2~3个案例,与概念做匹配讲解,向学习者讲清楚概念A是什么,都具备哪些重要特征或特点,接着,引导出概念A要如何做。这种做法我个人称之为向内挖的逻辑。
例如,概念是”披萨“,先给大家讲什么是披萨,接着,引导出披萨要如何制作。这是一种常用的逻辑。
2、概念依旧是A。首先,举2~3个案例,与概念做匹配讲解,向学习者讲清楚概念A是什么,都具备哪些重要特征或特点,接着,引导出与概念A相关的内容。
例如,概念是”披萨“,先给大家讲什么是披萨,接着,引导出”制作披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做的3件事”。这种做法我个人称之发散联结的逻辑。
以上关于披萨的举例可能在晋级中很少遇到,接下来,再聊聊晋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例子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
晋级者从拆页中抓取出来的概念是“移情聆听”,那么晋级者先举例子,通过案例与概念之间的对比,加深了学习者对“移情聆听”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接下来,晋级者可以引出”判断移情聆听三步法“,也可以是引导出“破解亲子沟通僵局的移情聆听三步法”等等。
再举一个:
晋级者从拆页中抓取出来的概念是“首因效应”,那么晋级者先举例子,通过案例与概念之间的对比,加深了学习者对“首因效应”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接下来,晋级者可以引导出”判断首因效应的三要点”,也可以是“用首因效应设计提升人际交往的三步法“,也可以引导出”掌握首因效应别让他人讨厌你的三步法“,又或者是引导出“在谈判中的应用首因效应的重要三步骤”等等,这些逻辑都是通畅的。
我们评审的原则是【晋级者逻辑自洽】,只要晋级者说的清就行,而不是强制一定要按照观察家的逻辑来进行。
在总舵出台的《2023年晋级TF3-1观察家评审指南》中讲道:”这个技能点是本级别的难点,注意不要苛求拆书家在现场做得很完美,而是学习者模仿技能点做到了,就算达标。“
最后,再重申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点。想要“概念讲解”达标,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晋级者的逻辑不能偏离作者原意。否则,概念讲解再流利也没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是”拆书家“,一切要回到书中,回到拆页中,回到你的学习目标中。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