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一个过程
对于仪式,说到底就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结果。从结果导向性的角度来看, 仪式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消费。长期以来我自己并不重视,尝试着说服自己,但感觉还是虚幻的。
比如电影;
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无所谓是去电影院,还是在家里的电视上或者是电脑显示器,哪怕是在手机上。因为在我看来感受的是电影本身内容所带来的震撼,而不是震耳欲聋和存粹的视觉冲击。当然阿凡达之类的个别里程碑式的电影除外。
比如婚礼;
对于婚礼仪式这件事儿, 结婚仪式更多是出于对于长辈的责任以及亲朋的交代,亦或是为了满足社会世俗的要求和期待。
因此长期自己对于生日等各种节日、纪念日看的非常非常的淡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慢慢的, 对于仪式这件事儿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开始养成了了过生日必买蛋糕的习惯、开始重视生活中的那些点点积滴滴的仪式。
仪式, 是表达一种态度;
我想所有拍过结婚照的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拍结婚照不仅仅是结婚仪式上展示的需要,更是对于结婚态度的一种表明。 对于很多人来说, 认真搞婚礼、搞仪式是一种成本, 也许是经济成本, 也许是时间成本;但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是一种在关于花钱花时间的问题上更加仔细的思考、比较后的决定。
仪式, 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尊重;
大多数的仪式,是一种外在的,交互的。 仪式表达了一种对于参与方的尊重;这个与客户沟通的情况相似, 客户来访让领导出面致辞接待,哪怕就只是握握手,其最主要的目的也是让客户觉得一种尊重;请客吃饭的规格要求也是一种仪式的表达,虽然很多时候贵的菜不一定好吃, 但是从尊重的角度来说贵一定是对的。 还有所谓"感情深一口闷";“啥都不说了、全在酒里面“,也是一种尊重。 虽然对于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并不认同,但我还是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属性。
仪式,是对自己的一种暗示;
最多的仪式也许就是在日剧中吃饭前的 :“我开动了“。无论是很多人还是就一个人吃个啤酒饺子, 详见<孤独的美食家>。 为什么要这样呢?如果说吃饭前的祈祷是一种信仰的话;对自己说开动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暗示。 同样的,相亲前的认真准备, 不仅仅是出于对于对方的尊重, 也是在对自己的暗示, 表达了对于这件事儿的重视程度,至少暗示父母自己的重视程度;
仪式, 是一种平淡生活的点缀;
我想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仪式是一种平淡生活的点缀。 为什么这一天和昨天与明天都不一样,为什么这顿饭与上次的不一样。 无非就是多了鲜花, 多了蜡烛,多了蛋糕。多了对于参与者的尊重,多了对于自己的暗示,多了对于想要好好生活的一种态度的表达。
也许这些细小的差别就是仪式存在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