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托育机构迫不及待地开园,家长也迫不及待地投递了。
一早就听到那些家长们冲着老师说,老师再见,对孩子说,跟爸爸妈妈再见。都不需要亲眼所见,光从他们声音里,都能听到音调的雀跃。投递成功,再见,老师您费心啦!
有些大孩子们也不闹腾,看见多日未见的老师和同学,也撒开手赶紧跑过去互相倾诉。小一点的孩子们尽管哭闹,但家长们似乎也少了一些原本应有的焦虑,理性就这样战胜了感性,赶紧离开。离开是上策,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是对的。
正常的分离焦虑不再有,而因为有了多日在家的不分离,产生了更多的焦虑。
这可能是全新的“不分离焦虑”吧。
户外时间出来,发现孩子的数量真的不少,远比平日风和日丽时候人多,感觉占满了整个门口。也许,今天全勤。
你们说,如果政策放宽,会不会像“国际庄”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请假?教室变得空落落?
亲戚的孩子3岁,很可爱的女孩子。估计也是在管教过程中出现了让人火冒三丈的事件,妈妈在早上发来消息问,你们天天工作对着孩子是如何保持稳定的情绪的?
毕竟,所有的科学教育理念的首要条件,都是父母情绪稳定。
当然首先是因为工作呀。哪种工作不需要规则制度约束呢?还有试用期和各种考核呢。
其次,抛开需要专门技能的行业和自身能力不谈,如果单纯为了薪水而去选择的,应该也是极少数吧。毕竟现在,好多同行都转赛道了。
所以,要么,就是真实的有被需要的感觉,这种也是最能坚持的。就像成人说的抱团取暖,互相慰籍。你可以是孩子珍惜的全世界,你也可以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可以给你最真实的回应,这种纯粹的喜欢可以让你相信世界是很美好的。这样,大家的童心也能保持得更久一些吧。
其实只有这个,才是最能坚持的。
最后,希望这逐渐清晰的民生政策,也能让大多数民众满意。
因为在孩子成长中能够找到一群和孩子们同频的大孩子们,是一件幸事。家长快乐,孩子也幸福。
——记录魔幻的十一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