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那么印象形成的效应有那些呢?
第一,社会刻板印象(刻板效应)。就比如当某个人或国家归入其中某个类别的时候,就对别的人也产生了这种印象。
比如,大家都认为上海人是精明的,法国人是浪漫的,山东人是豪爽的……
第二,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切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比如以偏概全、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一个男来访者满脸烦恼地来做心理咨询。他说自己突然不喜欢女朋友了,感觉很难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明明当初追得很用力。
了解情况后才明白,原来刚见面长发飘飘的她,美若天仙,一下子男孩看呆了,这也就是晕轮效应,对别的一切实际都忽略了。
后来,女孩在男孩面前放了一个屁。男孩顿时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坍塌了,原来仙女也会放屁,是他自己太过于美化自己的女朋友,才导致光环过后的冷静。
人都是情感动物,需要人与人接触互相取暖,那么就出现了在互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三种,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①相似性与互补性,经过研究表明,婚姻中最好的是互补性,就走的更长久,而相似让大家走在一起,惺惺相惜。
②个人品质。拥有好的品质吸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更舒服。
③接近性与熟悉性。
“刺猬法则”这个故事里说,冬天两只小刺猬想相互取暖,但拥抱一起后都被对方身上的刺刺痛,后来尝试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很温暖,但还是很疼。
它告诉我们,即使相处的再好,也要给彼此留些空间,不要太近。
《我想我不会爱你》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道:
靠得太近,
一不小心,
弄伤自己。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在这里介绍群体心理的特征。
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一是社会助长,也叫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第二,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它是一种客观因素,比如因监考老师在身边而想不起答案,全班一起背书,有的同学会背的更有劲,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干扰,无心背下去。
第三种叫社会惰化,也叫社会逍遥。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群体成员会比自己个体完成任务时更懒惰,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出工不出力”。
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晚上在大街上一个女孩遇见一个抢包的男的,一把把她的包拽走了。
她吓得大声喊救命啊,但反常的是,大街上那么多人居然没一个人去追抢包的人,看到了都熟视无睹。
女孩很伤心,想着社会风气居然退化到如此地步,就去找警察叔叔了。
警察叔叔听完后都笑了,跟她出了主意,如果遇见危险请跑到离自己最近的身强力壮的男人面前,请求帮助。
要明确到人,这样才不会出现社会惰化。在整个大街上是一个群体,大家的责任感都会分散,认为没有自己的帮助,还会有别人,所以不用管。
那么每个人都是这样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她真的跑到跟前求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