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无意间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
百度百科上介绍本书作者杨绛先生:“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说来惭愧,我知道杨绛先生还是因为2016年她去世,当时有同事在朋友圈发过,也有提《我们仨》。但那时候并未想特意去看。
同样觉得惭愧的是,我对于中国近代史并不是很了解。一直以来,历史地理政治这些都是我的弱项,读书也是选择了理工科。所以我在看《我们仨》更多的感悟是“家人”和“亲情”,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缺少感悟。
文章最开始是以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讲述了三人相聚、离别,那好像是一个长长的梦,因为失去了的,有时候只能在梦里还能拥有吧。后面开始回忆生活的点滴,他们从认识到国外留学到回国归来,经历了上海被侵略、新中国解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但是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始终一家人心系彼此。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锺书去世。 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就这么轻易失散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酸?生命有时候很顽强,但有时候又很脆弱,这种离开,便真的再也不能相聚了。这时候杨绛先生已经年过八旬,这里面太多的无奈和思念,也只能化作笔尖的一行字。我想起今年外婆过世,外公和我说,“以后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了”,这些年,也许照顾生病的外婆真的很累,可是就像外公说的,至少从外面回来还会有人问你“是你回来了吗”,晚上也可以说说话。这种分离,是永别。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所以家之所以是家,是因为有亲人才是家吧。我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小学的时候每天在一起,读初中、高中、大学都是住校但至少还有寒暑假,工作以后基本就是一年回家一两次了。我也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于是更多的时候都只是给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可是我知道,爸妈老了,他们所需要的从来不是这些,需要的是陪伴,是和他们说说话。今年,我也算是步入30了,可是回到家,爸妈依然还是什么都不用我做,做菜也总是问我喜欢吃什么,每次回深圳总是巴不得把家里有的都给我捎上。上次回家把那个小度音箱带回去了,老爸一开始说这个东西没啥用,可是后面我发现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用我教他的方法叫小度唱歌,妈妈回来后还特地跟她说来看看这个新奇的东西。其实他们现在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在接触到新事物的时候也会有好奇心,而我也希望,我们都能一直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兴趣。
这本书的附录,有钱瑗在病床上写的《我们仨》的手稿,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他们仨的故事,这份纪念和留恋便是他们在人世间最美的记忆。看到60岁的钱瑗在父母面前也依然乐观可爱,可是却又是那么体贴懂事得让人心疼。
每个人和家之间,就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线,为了飞的更高更远,这根线可能很长很长,可是只要家在,在外的我们就可以沿着线回家。我想,杨绛先生应该也找到她的归途了吧。
by Sophie 2020.6.15 20: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