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仨》

作者: 大乐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7-15 18:42 被阅读0次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文中提到过大跃进时期的"拔白旗"。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那什么是“拔白旗”呢?

“拔白旗”又叫“插红旗”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过程中,曾把一些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的人,以及一些所谓具有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人都作为"资产阶级白旗"加以批判、斗争甚至处分的作法。

当时文化教育领域是“拔白旗、插红旗”运动的重灾区。对于资产阶级分子,应当继续帮助他们批判个人主义和学术思想。在思想战线上要拔掉资产阶级的白旗,插上马列主义的红旗。通过搞红专辩论,把那些对大跃进、浮夸风错误持批评、怀疑态度的专家、教授当作白旗拔掉,打击了大批专家、教授。仅北京大学就拔掉了冯友兰等几百面“白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被当作“白旗”拔掉。

对“拔白旗、插红旗”的做法,中共中央上层意见是不一致的。

1958年6月30日刘少奇参加了《北京日报》“党的生活组”的讨论,当时的讨论已经受到“插红旗、拔白旗”风潮的影响,错误地点名拔了一位同志的“白旗”。当时讨论题目是“共产党员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刘少奇换个角度说:“这个提法,答案就只能是应该有或者不应该有……这个提法是不是有问题呢?”在他的启发下,讨论的主题变成了共产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愿。这样调子经刘少奇的点拨,避免了绝对化。

1958年,邓小平在听取康生、胡乔木、胡绳、邓力群等人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时,他说:“拔白旗不要乱拔,是拔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拒绝党的领导、要党听他的人。至于学术问题,要百家争鸣,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的环境和气氛。要允许人家讲话,要让人家讲完,做到畅所欲言。发现知识分子有些沉默,要注意。”

“插红旗、拔白旗”运动来势迅猛但结束也快。随着1958年11月份中央纠“左”的开始,这场运动也就偃旗息鼓了。(来源:海上一浪花)

相关文章

  • 《我们仨》杨绛先生 读书笔记

    《我们仨》杨绛先生 读书分享 一、好句摘抄: *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 《我们仨》- 钱钟书和杨绛的“探险”

    《我们仨》- 钱钟书和杨绛的“探险” 来源:《我们仨 - 杨绛》 1、介绍 樊登读书会: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录...

  • 【0217读书感悟】鱼七

    【0217读书感悟】鱼七 书名:《我们仨》 分享:这两天读的都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初看的时候是写阿圆和她父...

  • 《我们仨》读书

    《我们仨》杨绛 看完整本书的一个感受就是很温暖,不管遇到什么事,家人(我们仨)都一起面对,陪伴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

  • 【读书/我们仨】

    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摘自《杨绛.我们仨》

  • 读书-《我们仨》

    这本书是无意间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 百度百科上介绍本书作者杨绛先生:“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

  • 读书 | 我们仨

    读杨绛女士写的《我们仨》,平凡的烟火气,却能写的倍感温馨。有趣的人总是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平淡的文字却把情意表现...

  • 读书《我们仨》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文中提到过大跃进时期的"拔白旗"。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

  • 读书随笔《我们仨》: 一个万里长梦

    读书随笔|《我们仨》: 一个万里长梦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

  • 一本好书:《我们仨》

    1. 终于遇见我们仨 说来惭愧,购入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凑单。 即便之前看各种必读书单推荐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我们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jcirtx.html